我看李鸿章(24)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5.14 点击数:2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5.14

【版次】第C04版 (文化广场·万象·连载)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李鸿章曾希望改革科举制度

中法战争时,从淞沪铁路上拆下来的铁轨枕木修建的台湾铁路也被打坏了,之后刘铭传调回内地,这条铁路就被拆了。拆下来的这些铁轨,后来又被运到旅顺,修了旅顺口黄金山炮台这个防御工事运送炮弹的小铁路。淞沪铁路,旅游了一大圈,最后到了旅顺,这个运送炮弹的小铁路最后在日俄战争中也被破坏了。这就是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的最终命运。

后来,李鸿章为了开平煤矿运煤的需要,修了从开平到许各庄这一小段铁路,但就这么一条铁路的修建也遭到了当地官民的强力反对,朝廷也反对,李鸿章是顶着很大压力建了这条铁路的。李鸿章为了修建铁路,可以说是竭尽全力,期间还发生过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当时因为朝廷非常不赞成修铁路,李鸿章为了说服慈禧,可谓绞尽了脑汁。他从国外买了一列小火车,买了一些小铁轨,跟慈禧说,我从中南海到北海,给你修条铁路,你就坐着这个车玩玩,肯定好玩。所以李鸿章就把这个铁路修进了中南海,让慈禧坐一坐,跑一跑,慈禧说:“哎,不错,挺好!”但大臣们反对,说这会惊了龙脉,对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利。后来就把火车头去掉,弄些牛马拉着车厢走。由此可见,在那个年代修铁路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铁路,平汉铁路、津浦铁路,陆陆续续开始修建了,中国进入了铁路大发展时期,这已经到了十九世纪末叶。而李鸿章作为先驱者,早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就顶着巨大压力提倡修建铁路,非常不容易。

除此之外,李鸿章在新式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事情。第一件,也是最可贵的事情,就是派幼童出国留洋。前面我们讲到李鸿章把120个12到16岁的孩子,分四批派送到美国学习。这是李鸿章和美国总统事先谈妥的,所以美国方面给予了特别优惠。这120个孩子,除个别的在美国因病死亡和极少数留在美国外,绝大部分都学成回国了,大多进入了电报局、军队、北洋海军、军事学校等国家重要部门,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出国幼童身上,有很多事情都非常有意味。在美国有一个小学校,这个学校里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小留学生,其中有两个孩子学习最好,一男一女,男孩子就是中国人叫严复,女孩子是个日本人。这两个人学习成绩总是前一二名,后来他们都学成回国了。严复到了中国,李鸿章让他在天津武备学堂当教官,培养军人,但严复的心思却没在这上面,他一直在翻译西方的著作,把西方的思想介绍到中国来,严复翻译的非常有名的一部书叫《天演论》,把赫胥黎的著作翻译成了中文。而那个女孩子,回到日本以后,按照日本的习惯就要嫁人,相夫教子,不再干别的事了。但她立志要嫁一个军人,所以就嫁给了一个海军军官,这个军官就是后来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舰长东乡平八郎。这个人在甲午战争中,指挥日本舰队把中国舰队打得很惨,所以被称为日本海军的军魂。可以想见,作为在美国留过学的这个女孩子在这个海军军官的发展上肯定起了一定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和日本人,同样是从美国学习回来的,但对待事物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日本人连女孩子都在考虑怎么发展军队;而中国人呢,严复回来以后,翻译了一本《天演论》,在思想界引起了轰动,在整个国家的实际建设上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有限的。一虚一实,颇有意味。

李鸿章还派了大量军官,海军的,陆军的,到欧洲去学习驾驶、操炮,学习德国的战法。这些人回来以后,都成了李鸿章的淮军中军队改革的教官和中坚力量。

有关新式教育,李鸿章曾经提过一个主张,希望能够改革科举。他说科举取士,取的都是文化方面的人才,而洋务方面的人才太缺乏了,科举要是开一个洋务科,就可以吸引大量人才来关注洋务,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李鸿章提出要修改科举取士的制度,别开一科,培养洋务人才。这一提议遭到了当时朝野几乎所有人的反对,所以李鸿章的这个意见一直没能够得到实行。

下回

预告

李鸿章最早相信西医,起始于他的夫人赵小莲的一次得病……李鸿章不仅把西医院引进建在天津,而且还在澳门、香港也建了西医院,并且建了西医的学堂。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