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36)》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6.05 点击数:2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6.05

【版次】第C05版 (文化广场.万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李鸿章在处理和西方列强关系中的指导思想就是息事宁人

实际上西方有些国家像瑞士、比利时等,都是很小的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欧洲战争,一次大战,二次大战,它们都能够不被人家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种策略,就是各大国之间军事力量的抗衡,反而保护了它们,使之生存下来。李鸿章当时考虑,在中外力量悬殊那么大的状况下,中国也要利用洋人和洋人之间的矛盾,来寻求中国生存的平台,“以夷制夷”也是当时中国国情惟一可用的最有效的外交手段。

对于这个问题,李鸿章当时在办外交的时候有一个解释,他认为“以夷制夷”不是国策,而是他处理对外交涉中的一种策略。策略是什么呢?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当年,崇厚去和俄国人谈判伊犁问题,私自答应把伊犁地区割让给了俄国,引起全国的反对。清政府要重办崇厚,说你怎么能随便割让土地。这时候李鸿章出面替崇厚说情,说了这么一席话:什么叫办洋务?办洋务就是以了事为要义,就是把这个事了了,不要再惹事,不要再添乱,这就是办洋务。这实际上反映了李鸿章在处理和西方列强关系当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息事宁人,能把事了掉就行。至于用什么手段那就是策略问题了。

“以夷制夷”外交方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是李鸿章希望通过利用洋人之间的矛盾来求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守住中国的和局,中国不要再打仗了,不要再和西方列强发生军事冲突与战争了。他认为,要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守和局”,就要“和戎”(“戎”也是指西方列强),只有和西方人保持一种和平状态,守住这个和局,才能利用列强的矛盾使自己成为幸存者。

“守和局”对于李鸿章来讲,是他所有“以夷制夷”外交的一个基石。怎样才能“守和局”呢?李鸿章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讲究一个“诚”字。这是曾国藩教给李鸿章的,要诚恳待人,所有的事情都要体现诚意。李鸿章在对外交涉当中,怎样体现这个诚呢?就是承认所有不平等条约,承认所有各国列强和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遵守条约。而各国为了各自在中国的利益必然会互相有所牵制,这就是“以夷制夷”,从而避免中国卷入战争。这就是李鸿章“守和局”的全部理论根据。他实际上是采用了军事均衡的理论作为他的外交依据。

1874年,日本侵台以后,朝廷里有很多官员提出来,要求允许日本在台通商,把这个事了了。李鸿章当时有个主张,他说:与其听任一国久踞,不如让各国均沾,这样他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就可以产生一种制衡关系,从而可以实现“以夷制夷”。他把军事均衡理论用到了各个地方。所以李鸿章所有的外交策略都是从“以夷制夷”出发,目的就是守住和局,避免战争,这是李鸿章所有外交思想的一个核心。

李鸿章怎样贯彻“以夷制夷”呢?他的思想有个发展过程。早期他在处理以夷制夷的问题时,有联有拒,我联合你,抗拒他,就是把西方列强分隔开,分别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

如1870年的天津教案。当时传说天津洋教士把小孩弄到教堂里去,把小孩的心脏挖出来吃了,眼睛也抠了,讲得毛骨悚然耸人听闻。天津老百姓听了非常气愤,就去找教堂闹事。法国驻天津领事就去天津知府衙门,说你们为什么不管这些乱民,最后和知府吵了起来,法国公使拿出枪,竟然把天津知府的一个衙役给打死了。这更引起了天津百姓对法国人的强烈反感,一时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洋风潮,打死了法国领事及其他一些人。事情闹大了,法国出来干预,把军舰开到了大沽口,要求中国政府严惩凶手、增加赔款。当时,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为了早点平息纷争,就依着法国人,最后流放了一批人,杀了一批人,惹来全国知识分子的痛骂,说曾国藩一辈子英明,晚年办这个事却向着洋人,不向着中国人。所以曾国藩调离天津担任两江总督以后,郁郁而终。就是天津教案这口气,一直憋在肚子里吐不出来,最后是脑溢血而死。

李鸿章接办天津教案以后,不是单独处理法国这一件事,因为当时在天津教案当中,不光是法国人,英、法、俄等国都有一些教士在天津,在天津教案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李鸿章到了天津以后,先把英国、俄国这些国家的事情,一个一个地处理好,把法国先放一边,待这些国家都处理好了以后,该赔的赔,该抵的抵,这些国家都满意了,才回过头来,让他们和中国站在一块来解决法国问题,最后对付法国,把天津教案给平息了。采取分而治之,有拉有打,各个击破的办法,这就是李鸿章早期对外交涉的手段。

下回预告

到了第二个阶段,李鸿章就开始利用一帮洋人对付另一帮洋人,最典型的就是处理马嘉理教案。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