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34)》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6.03 点击数:1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6.03

【版次】第C05版 (文化广场.万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中法战争让中国放弃了越南

李鸿章在让中国驻法国大使李凤苞和许景澄,去找德国首相俾斯麦,请求俾斯麦同意让“定远”和“镇远”挂德国国旗运送回中国来的同时,还给许景澄写了一封信。他讲得非常清楚,说中国有了船,但是我们缺少什么呢?“吾华所少,驾驶之将,训练之兵。”我们缺少驾船的人和训练好的士兵,船上的水手、炮手都没有,船再好,没有会开船的人,没有战士,怎么能够形成战斗力?而且这个时候回国,很容易被法国人拦劫,如果船被法国人劫走,那中国的损失就太大了。所以为了避免损失,这两条船还是暂时不要回来。平心而论李鸿章考虑得并没有错。

这样,这两条船就一直在德国停泊着,直到1885年,中法签订了《李巴条约》,中法战争结束以后,才开回中国。之后,中国才开始训练指挥、驾驶这种船的将领和水手。而两艘战舰最终形成初步战斗力,则是过了三四年以后,1888年以后的事情。所以说当时李鸿章不让这两条船开回来,从客观上讲,是李鸿章了解什么叫战斗力,光有船没有人,形不成战斗力。从主观上讲,李鸿章也是有点私心,他费了那么大的力,把南北洋的海防经费攒到一块,好不容易在德国定造了这两艘当时先进的排水量7200吨的军舰,如果真给法国人劫走了,他怎么也不甘心。这是北洋海军的主力战舰,一定要保证安全。所以,当时许多人攻击李鸿章,说他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看着福建水师被法国人干掉,而不让两艘重要的军舰回国参战,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在越南打的这场中法战争,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是中国放弃了越南,而这正是李鸿章最早的意见。说中国打胜了,反而败了,所谓的败指的就是中国放弃了越南。而法国呢,则放弃了要求中国战争赔款,这是法国在整个中法战争中一直坚持的。

李鸿章在中法战争期间一直在和法国人谈判。其间因其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了一段时间,清政府曾经派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去和法国人谈判。曾国荃当时答应赔偿法国,说我赔你五十万两银子吧。法国人笑一笑,意思是你不要拿我当儿戏,五十万两怎么能够解决问题,作为战争赔款,不可能,太少,太少了。所以战争赔款的问题,始终是压在李鸿章头上的一件大事。最终靠什么不赔款了呢?当然是因为镇南关大捷,中国打胜了,法国人没有办法再说什么了,茹费理内阁也倒台了,所以战争赔款也就不提了。但是中国放弃越南,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最后李鸿章签订的《李巴条约》的内容,是慈禧通过赫德、金登干和法国人进行秘密谈判商定的。这个谈判连李鸿章也瞒着,这在赫德给金登干的电报中说得很清楚:“我所有的事情直接听命于太后,太后对我们非常信任,我给你所讲的话,连李中堂也不知道,所以不要向外透露,你就按照我的指示办。”尽管如此,《李巴条约》的所有内容,还是李鸿章和福禄诺谈判内容的延续,体现了李鸿章的一贯主张:放弃越南。

李鸿章为什么在打了镇南关大捷之后,急急忙忙、迫不及待地要和法国人赶快停战,赶快和谈,而不要再闹下去了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1884年的12月,朝鲜发生了“甲申事变”。朝鲜的开化党人年底冲进王宫,把国王囚禁起来,要求按照日本驻朝鲜大使竹田的意见对朝鲜进行政务改革。这一事件等于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李鸿章随即命驻朝鲜的袁世凯和张光前这些营官当天晚上就率领中国驻朝鲜军队,冲进王宫,打败了朝鲜开化党人,救出国王,平息了这次政变。

这次事变是日本人一手导演的,旨在控制朝鲜。这一事件,引起了李鸿章和清廷的高度关注。李鸿章生怕日本在朝鲜生事,所以希望把越南的事情早早了结,回过头来他就可以和日本人谈判,解决朝鲜问题。结果在1884年12月到1885年4月的这一段时间里,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就朝鲜问题签订了《天津条约》,谈判解决了“甲申事变”的问题。

下回

预告

中国与法国的这场战争,中国虽然赢了,却并没有从此崛起,个中原因当然很多,但李鸿章在整个中法战争全过程中,始终希望息事宁人,肯定也是原因之一。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