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19)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5.08 点击数:2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5.08

【版次】第C05版 (文化广场·万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李鸿章把一些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

应该说十九世纪后半叶是中国人思想观念发生重大改变的一个时期,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提出的口号叫“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洋人的长处来对付洋人。他还是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体上来排斥西方文化的,他对西方文化是一种抗拒态度。

过了四十年,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张之洞眼里,是把中学和西学看作两边肩膀一般平,中学是本体,西学是方法,都可以为我所用的,这已经比林则徐向前进了一大步,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又过了三十年,到了五四运动前夕,胡适他们又提出了新的口号,叫做“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要求中国向西方学习,全盘西化,要求中国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他们认为中国这个国家太腐败,太陈旧,太古老,过去的中国文化不可能拯救这个国家,那么怎么办呢?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帮忙,就是民主和科学这两个神。胡适认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是不可能生长出民主和科学的,为了把这两个神请进中国来,所以他才要求把过去的文化和传统,通通扔进历史垃圾堆里,然后去迎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站在中国文化的本位来对抗西方文化;到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中学和西学看作两边肩膀一般平;再到胡适用西方的文化来批判、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在短短七十多年时间里,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这在人类历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文明史上从未有过,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一个观念转变,非常罕见。这个观念的转变,一直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思维。

那时候,主张全盘西化的那些人认为我们这个国家陈旧的东西太多,必须赶快去除,抱着一个非常激进的心态来对待这些问题。五四时期有一个非常知名的学者,叫钱玄同,他当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人到了四十就该死了,四十岁再往上活着就没意思了,人到四十,不死也要枪毙。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因为从五四往前推十四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度。而最后一批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的人士,当时正是四十来岁。在钱玄同眼里,过去从私塾啊书院啊出来,通过科举道路上来的走仕途的这些功名之士,都是中国的复古派,他们代表着、坚持着中国老的、传统的、坏的东西,应该把他们全部剔除,死不了就杀掉。只有废除科举以后,那些通过县里的小学,省里的中学,再到京师大学堂,这样走学堂道路,经过西式教育的中国新一代年轻知识分子,新一代学士,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他们才能引进西方的科学和民主。

尽管当时有许多激进的思想,但总体上应该说当时国人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中国人那时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中国要想发展,国家要想富强,民族要想获得解放和自由,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向西方学习。而这个思想的最早实践者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在1862年提出:中国现在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遇到了三千年未有之强敌。这是个对形势具有世界眼光的分析。与此同时,李鸿章也提出了他的一些具体应对措施。他认为中国应该向欧美学习,他在1873年就开始把一些12到16岁的孩子送到美国去留学,先后四批送出去了120个孩子,这是中国最早的留学生。中央电视台前几年拍了一个叫《幼童》的五集专题片,说的就是这些留学生,尽可能地还原了他们当年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摄制组走访了很多的当年幼童房东、学校,甚至找到了那些幼童在美国学习的记分簿和笔记本,以及留下的相册。摄制组还去看了几个死在美国的孩子的坟墓。看了《幼童》以后,很受感染,似乎依然能感觉到当年李鸿章把这一批孩子送到美国去的良苦用心。另外,李鸿章又把福州船政局的一些人送到欧洲去学习驾驶战舰和操炮技术;把天津武备学堂,淮军的一些军官送到德国去学习陆军的战法。那个时候在李鸿章的观念当中,德、英、美这些国家是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国家,所以他认为中国应该向欧美学习,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但是我们向欧美学了几十年,到了甲午战争还是打败了,我们没有败在西方列强手里,而是败在中国最看不起的一个岛国——日本的手里。中国的士大夫无不痛心疾首,想不明白怎么会输给这个弹丸之地的日本。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