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之谜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9.12 点击数:20
老年生活报

【报纸名称】老年生活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9.12

【版次】第06版(文史)

【入库时间】20111130

【全文】

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实行“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四大纲。显然,这个方案与孙中山日后的革命纲领大不一样。因此,很多学者谈到孙中山早期思想时,都认为孙中山因为上书被拒,于是认识到清朝不可能用“和平方法”改造,才决志用武力推翻清朝。有学者还认为孙中山因此产生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事实上并非如此。

《上李辅相书》关注点仅在教育、实业等方面,并无任何李鸿章不可接受的内容,甚至可说都是李鸿章提倡或实行过的,李鸿章没有必要“拒绝”这些主张。孙中山抵达北方的时间是1894年夏秋,正是甲午战争爆发前后,李鸿章是清廷外交、军事实际上的主持者。看李鸿章此时期的函电,不难体察他当时焦头烂额的处境。忙乱中他抽不出时间接见一位普通上书青年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参与上书的陈少白日后称,李鸿章派了亲信幕僚接见,传话说打完仗后再见面,并发给孙中山游历各国的护照。李鸿章贵为直隶总督,能够如此对待一个没有功名、名望的“洋学生”,不能说傲慢,孙中山又何至于“深受刺激”?

《上李辅相书》并非一项全面改革的“救国”方案,当然,孙中山也不是为了取得李鸿章的赏识以谋求官职。那么,孙中山为何要上书呢?

孙中山日后说,北上京津也是为了“窥探清廷之虚实”以及考察山川形势。尽管孙中山当时已经打算用推翻清廷的手段改造中国,但甲午战争前,清廷表面上的统治秩序尚算稳定,孙所联络的志士有限,手中财力物力也不足以起事,革命时机尚未到来。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起草这个方案的。他不愿在 “满清”朝廷当官,但在汉族官员李鸿章主持下任职近代企业或办学,仍是在野之身,与反清初衷并不矛盾,且考察农业、修筑铁路、兴办学堂,也便于考察山川形势,结交各地志士,为日后革命作准备。 邱捷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