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大通古镇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5.08 点击数:40
江淮晨报

【报纸名称】江淮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5.08

【版次】第A40版(晨报地理)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当年的码头至今还是一片繁忙

李鸿章

历经沧桑的老建筑

不知李鸿章是否饮用过这口井的水

大通人世代都是靠水讨生活

合肥乡人李鸿章时为晚清重臣,其影响力曾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作为“安徽四大商埠”之一的大通,留下了李合肥无形的身影,从政治、军事到经济,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李云胜文/摄

来了太平军

采访大通镇年轻的镇长翟刚先生的时候,他饶有兴致地向我推荐写写合肥乡人李鸿章:“你们这位老乡对大通的影响可大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太平军时期。”

和别的地方不同,大通人聊起太平军的时候,没有仇恨的情绪。的确,太平军在大通的时候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连官方文书都承认:“买办物件,均按照市价付给,并无干扰”。为了安定民心,太平军还排队上街,告知居民铺户,照常营业,不必惊惶。

翟刚先生念了一首诗给我听:“男丁北去运米粮,妇女煮饭喷喷香,年少孩童喂牲畜,同祝天军日月长!”

但合肥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对太平军颇有微词,庐州城里的许多古建筑都毁于太平军手中。至于在李鸿章的眼里,太平军的兴起正是他施展抱负的好时机。于是,当1853年太平军相继攻克安庆、大通等长江沿线城市,他便随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一起回家乡招兵买马。

李鸿章的运气相当好,他最先组织了一支民团队伍就在巢湖一带首战告捷,为清军在安徽打的第一场胜仗,替他凿开了一条升迁的路途。

太平军攻打大通的时候,那里驻防的是大通水师营,由正三品参将统领,隶属于长江水师提督。《清史稿·兵志》云,“自枞阳以下江面,东至荻港”,均为大通水师防区。水师营配长龙船一至两艘,每艘有炮七门,其中二门为“千斤头炮”,另有舢板二十艘,每艘有炮五门,其中一门为“八百斤头炮”。

清朝水师是由曾国藩一手筹办的,当时屯驻大通的清兵也多为湘军。太平军在和大通水师营激战后攻克大通,但不久就转战离去。而官运亨通的李鸿章此时正为谗言所困,干脆携带家眷到江西投奔大哥李瀚章。

曾国藩原为李鸿章的恩师,得知其去向后连写几封信给李瀚章,让李鸿章来湘军大营。行驶在长江上的轮船经过大通停泊时,李鸿章看见巡防的水师营,预感到这是自己走出的最为幸运的一步。果然,李鸿章跟随曾国藩鞍前马后如鱼得水,性格和气质得到了根本性的升华,为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

皖南大盐仓

近代以降,上海作为远东第一都市,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所以,许多繁华一些的商埠都以“小上海”自居。

太平军被镇压下去以后,大通这座江防要塞成了经济关卡,朝廷在和悦洲建立“盐务招商局”,统辖和督办沿江数省的盐务。建造起富丽堂皇的盐务管理机构和与之相适应的高级财政税收机构。“一时间,大通港湾内船桅如林,一河两岸商店人口爆增。街市熙攘,人流滚滚,灯火通明。”大通终于演变成一座初具规模的繁华商埠和重要港口,也有“小上海”的美誉。

翟刚先生说,大通的繁荣得益于盐业,而盐业的兴旺和李鸿章以及他的老师曾国藩是分不开的。

早在1849年,清政府为了统购食盐,就在大通设立了楚西掣验局。这是一个盐务管理机构,管理着由长江下游开往江西、湖南、湖北及安徽各县的盐船。楚西掣验局掣秤、验票、加税,过境的盐船,凭票纳厘,每票征税银二十八两,俗称“二八佳人”。每月通过大通港进出口食盐达十万担以上,故被朝廷赞为长江“食盐集地”,中国皖南“大盐仓”。

1865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兼清廷盐政大臣的身份,由南京西上巡视,途经大通,登和悦洲亲临视察。就在那一次,曾国藩决定将楚西掣验局更名为“盐务招商局”,在和悦洲大关口投资建造了一幢坐西朝东的13进盐仓,委派朝廷大臣荣信担任盐务官员,专理大通的招商、验照、抽秤、收厘等事务,大通盐运业很快名列长江各大城市之首。

大通有一句古话:“一业带来百业兴”,这实际上指的就是盐业。

继老师曾国藩之后,学生李鸿章接管大清盐务,将大通盐务招商局改为大通盐务督销总局,另在和悦洲上设皖岸督销分局,还有一个分局在芜湖,都归大通盐务督销总局管辖。总局设道员,相当于二品官,先后任职的有黄自纳、杨仔、铁良等,多为清廷中的满族要员,由此可见大通盐务督销总局的重要性。

李鸿章对大通和悦洲的盐务机构极其重视,水师大通营是一支比较有效的防护力量,但他不放心,又增设水上关卡,专门检查江上来往船只,防范越关逃税。总卡设在和悦洲大关口,全洲设上、中、下三道卡,每卡配炮船一只,日夜游弋江面。

除此以外,在对江北岸的“六百丈”(今枞阳县境),还驻有清军的一个营和炮船多只,设为北卡。如此上、中、下、北卡一经设立,一切经过之盐船和各种货船,想逃越大通和悦洲的关税,插翅也难逃了。

李鸿章在大通办盐务,既丰富了国库,也养肥了大批的盐务官员。仅大通和悦洲总局衙门,每月开支经费高达五千两白银。人们均视吃盐务饭者为上等“美差”。当时流传着一首歌谣:“和悦洲有两个聚宝盆,大聚金,小聚银,谁人抢到手,子孙万代不愁贫”。

轮船招商局

都知道李鸿章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其实,他还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商贾。

合肥李鸿章陈列馆副馆长吴胜先生说,可能是李鸿章其他方面的才华太突出了,所以掩盖了他在经济方面的成就。细数一下,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并首创了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而其后来陆续创办的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1872年,李鸿章发起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局址先在上海南京东路永安街,后迁址于广东路外滩,几年后就在芜湖设立办事机构,经营长江航运业务,大通也在其业务范围内。

那时的铁路和公路都不发达,运输主要靠水路。而大通自古就是天然良港,民间以木帆船航运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官办航运业亦有六个世纪了。据(嘉靖《铜陵县志》)载,早在明代洪武元年至三年,那里相继设大通河泊所、大通递运所、巡检司,均隶属池州府,置大使一人,从九品;后设大通驿,驿置站船十三只,水夫一百三十名。由此可见,当时大通已成为地区性的航运中心。

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屈辱地与英国公爵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在新辟芜湖等四城为通商口岸之外,又允许“安徽之大通、安庆,准暂停泊,上下客商货物,皆用民船起卸”。本来这只是对英国人的条约,可很快就被列强们“利益均沾”。和悦洲从此便成了外国商人的货物中转港和集散地。

川流不息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轮船和木帆船,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其中,轮船招商局在大通的经营为官商合资性质。

据翟刚先生介绍,大通招商局趸船码头设在和悦洲西江边,由督销局总办与利和钱庄老板李辉廷合资置办。后更换新趸轮,系江南造船厂建造,趸船为上下两层,长91.4米,宽16米,载重六千吨。名曰:“商办大通招商功德趸船公司”。这艘趸船由大通商界集资购置,以陈曙汀为首,吴质庭、朱文德为股东。

当长江上英国和日本轮船横行的时候,轮船招商局麾下的船只是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可惜的是大通的这艘趸胎还未到二十年的保险期,就意外沉于江中。当年,行驶沪汉线的船舶有江华、江新、江安、江亚、江太、江汉、江顺、江大、江靖等轮九艘,计27571吨。但其营运效益远不及外商船。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