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享堂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05.21 点击数:30
江淮晨报

【报纸名称】江淮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05.21

【版次】第A30版(晨报地理)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享堂大门

享堂边廊山墙以南厢房后楼原状

御制碑

所谓是对其墓上建筑的通称,它位于合肥市合裕路南侧,建于1902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享堂。可分为三部分,西部是墓园区,中部是享堂区,东部是仓房区。

帅艳华 李云胜 文

“李合肥”归葬故里

1901年11月7日,在与11国签完《辛丑条约》之后,李鸿章终因胃血管破裂病逝北京贤良寺。此时慈禧太后正在回京的途中,听闻李鸿章病逝消息,“如梁倾折,骤失倚恃者”。为了表彰这位为大清王朝辛苦操劳一生的军政重臣,清政府特旨予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赏银五千两治丧,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并将生平战功政绩,宣付国史馆立传,还首开汉族大臣在京师设立专祠的先例。

据闻李鸿章生前就曾说过百年之后一定要叶落归根,于是很早就派人到老家看了风水,购买了墓地庄田。据《合肥李氏家谱》记载,李鸿章墓地分别购自虞采臣、程少谦、窦永和等人。具体购买时间为“同治戊辰(1868年)八月初七、庚午年(1870年)六月二十四先后购虞采臣庄田2份,又光绪丁亥年(1887年)闰四月初二买程少谦田1份,壬辰年(1892年)闰六月二十八日买窦永和等墓地1块,八月二十七日买夏国义等公墓地2块,和其他土地成为墓地,当年计又上万亩的护坟田。”

1902年6月1日,李鸿章灵柩从北京启程,途经天津、上海、镇江,经巢湖入南淝河于1903年3月26日下葬于合肥东乡夏小郢(现大兴镇附近)。据传李鸿章下葬之日,场面极为隆重,曾有各省众多文武百官从南淝河乘船来祭祀李鸿章。巧合的是,在李鸿章之前,这块风水宝地还同时被宋代副枢密使包拯、明代理学家蔡悉不约而同选中,于是此地有 “一里葬三公”的说法。据当地居民反映,至解放初,三个墓群清晰可见,由东向西成一条直线。

我国古代有完整严格的墓葬制度,对墓主和两边的石像生都有明确规定。李鸿章的墓道长约30米,两边设置了五对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的统称,用于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分别为石马、石虎、石羊、文、武官各一对。墓道前方竖立一座近三米高的神道碑,碑文由桐城大师吴汝纶撰文,于式枚书写,近两千字的碑文,记述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朝廷追赠李鸿章和封赏李氏子孙的情况。碑额上刻的“清故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赠太傅一等侯李文忠公神道碑”由晚清国学大师俞樾(俞平伯曾祖)撰写,彰显着一个王朝臣子的所有荣誉和地位。

《李氏家谱》里的记载

李鸿章享堂为合肥市除李鸿章故居之外的另一处有关李鸿章的遗迹。享堂内灰墙黑瓦、色调偏深沉,十分符合这种祭祀功能的建筑形式。据《李氏家谱》记载:“茔东北之享堂计屋四重,连东西花厅在内四十六间,还有东西寮房四十二间,照壁墙外立有御制碑、谕赐祭文碑三座,享堂东有库房仓房各一所,仓房东有庄房三宅,每宅屋三重,有护坟祭田。”享堂西南为李鸿章和赵氏夫人的合葬墓,墓前大道直通南淝河,祭祀的官员都由此水路上岸。原享堂四周及天井院中栽有桂、梅、松、柏和慈禧所赐的广玉兰等名贵树木和花卉。

李鸿章曾在他的遗嘱中对享堂及庄地的处理作了周密安排:不得变卖或转让享堂周围的庄田以及故居的产业,庄地的收益用于享堂及墓地的维护;护坟田出产作为享堂的日常维护经费和人员开支。据80年代享堂文物收集者在民间的了解,享堂一直由一位毕姓管家打理。这位管家的后人介绍,李家的管家也有分工,毕姓管家专门管理李鸿章直系亲属一支房地产和其他产业。有人估计,李家发迹后,在合肥东乡聚敛了大量土地,每人当在10万亩左右。在李鸿章死后,享堂的岁收租稻也达30000多石,大兴3000多石。

对李鸿章享堂较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次就是大炼钢铁、大跃进时期。当地公社挖坟取宝,将李鸿章的尸骨挂在拖拉机后游街,直至尸骨无存;还把享堂的建筑木料拆卸下来用于炼钢。“文化大革命”时期,原来的99间房仅存30余间。为了破“四旧”,造反派甚至动用钢厂的大锤和铲车把难以损坏的神道碑弄得支离破碎。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收集文物时,文物工作者还看到钢厂职工家用碎石条砌成的厨房锅台和用残破的李鸿章神道碑修葺的宿舍平房。

民国期间和建国初期,李鸿章享堂先后作为小学校舍使用,后来一直属合肥钢铁厂,当时建筑用于钢厂仓库。到了90年代,著名清史研究学者、前史学会会长戴逸先生看到人为毁弃的享堂时,痛发感言“以合肥之大,何不能留下这区区几间旧房”。

在合肥市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5月1日,李鸿章享堂修复对外开放,2008年4月成为安徽省首批免费开放的文博景点之一。2010年3月,由于裕溪路高架桥建设导致交通拥堵,影响参观,李鸿章享堂暂停开放维修。

墓上建筑的一大特色

踏进享堂大门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从山东订制的四柱三间三楼的石牌坊,上面刻有光绪帝在李鸿章70大寿时,亲赐的“钧衡笃祜”四个大字,以示清廷对李的器重和表彰。中间刻有李鸿章封号及官职:“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晋太傅一等侯”,该牌坊是江淮地区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新建石牌坊。

一般人能有御制碑就很罕见,李鸿章则有三块,足见清廷对他的器重。光绪皇帝亲赐李鸿章的御制碑矗立于享堂门厅前,由三只巨形屃赑驮着,庄严肃穆,只是碑身上的裂痕掩盖不住岁月的风霜。碑额上雕刻着祥云海水,两条呼之欲出的蛟龙托着一轮骄阳。因为碑文太长,一块碑刻不下,所以有两块碑是御制祭文碑,另一块为御制碑文碑。其中左右两块是原物,中间一块因遭破坏为重新修建。祭文碑上说他“出将入相四十年,东亚西欧涉九万里”,评价他“性秉忠纯,道宏开济”,并且把他与古代良相寇准、诸葛亮、谢安、裴度相比。

古人讲究建筑群平面中统率全局的中轴线,因此会将城市、皇宫、住宅、陵墓的建设都放在一条中轴线上。按照规定李鸿章的享堂也应该与他的墓地在一条中轴线上,但实际上他们是平行的,都向南略偏西15度。这种特殊的建制也成为李鸿章享堂的一大建筑特色,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在考察享堂后,提出这种特殊的建制对研究墓上建筑有重大的意义。

用于祭祀李鸿章的享堂主体部分由三进的两个四合院组成,前院过去用于摆放祭品,后院才是祭祀李鸿章的地方。古代人有神鬼观念,认为人去世后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因而在营造坟墓和享堂时,一切会仿照人生前的住处设计,令他死后也能享受到生前的待遇。享堂中轴线上的建筑分为门厅、前堂、寝堂三部分,其中前堂相当于客厅,是祭祀人员稍事休息的地方;寝堂内摆放逝者牌位,祭祀人员在此祭拜李鸿章。

据考察,李鸿章墓地享堂是晚清以来遗存的除帝寝祭祀建筑之外规模庞大的官僚祭祀建筑,无论在规模、建筑规划与设计、反映清朝墓葬陵墓制度方面,均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是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标本。(本文图片由李鸿章故居陈列馆提供)

秀出您的老照片

讲述您的过往事

一座城市,一段记忆,《晨报地理》期待您的参与,不管是对已经见报版面的笔削,还是讲述您难忘的经历,抑或是一张老照片,我们期待与您交流。您可以发电子邮件到jhcbdl@hf365.com,也可以登录QQ1289875321(李云胜)、524765682(安娜),或者致电晨报热线:4249555。

记住了,我们期待您的大驾光临!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