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横渡太平洋回国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12.19 点击数:40
淮海晚报

【报纸名称】淮海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12.19

【版次】第B6版:晚报·连载

【入库时间】20130130

【全文】

刀锋下的外交

◎作者:董丛林

东方出版社

出版

★ 钓鱼岛纷争由来已久,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过程中,有何种内幕?

★成也外交,败也外交。

31

在纽约,李鸿章还接受了众多记者的采访,他随机应对,亦庄亦谐,大展口才。其间有记者问:“您刚从英国来,觉得英国较之我们美国,优劣如何?”这似乎有意给李鸿章布设“尴尬的圈套”,看他如何回答。不想李鸿章回答的真是巧妙:“君本为隶属英籍的人,美国的人都刚从英国分出,谁优谁劣,怎么是我作为一个来访者能定的呢?”他借英、美的历史联系,避实就虚,开玩笑般地把对方抛过来的球又掷了回去。曾记否?他在德国递交国书时的致辞中,就不自觉地发生了隐含这类“比较”意思的失口。不知李鸿章是否因此而在这方面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或者,那只是偶尔的,李鸿章本来就有一副好口才(英国报纸就说他是“中国说话的名人”)。无论如何,他在这次答记者问间,反应比较得体。

离开纽约,李鸿章先到美国著名的通商大口岸费城参观,然后到该国首都华盛顿。不想在抵达华盛顿火车站后,却遭遇了一场小麻烦。下了火车,因为他走动不太方便,本来拟乘轿子出站,再换乘等在站外的马车。不想“管理火车站地方的小捕官”是爱尔兰人,他见到报纸关于李鸿章在纽约会见记者谈话的报道,就是在谈及美国限禁华工事情时,李鸿章有以爱尔兰人和中国人作比较的话。这位车站管理人员认为李鸿章的话有损于爱尔兰人,这会儿要成心给这位中国使者一个难看,下令他的属员谁也不准为李鸿章抬轿子,于是把李鸿章“晾”了起来。车站管理人员很着急,赶忙组织铁路工人帮忙,这才把李鸿章送到了站外等候的马车旁。可见,外交场合的说话是多么不易,说不定在什么话上就惹出是非。也可见美方在接待安排上不无纰漏,非很周密。

在华盛顿,李鸿章访问了美国议院。但当时议员们也正在休假,院内没有什么人,李鸿章只是到其图书馆转了一下,很难说得上有什么大收获。再联系他前在英国,也曾参观议院,在下议院特设的座位上旁听了一会儿,那次参加会议的议员较少,“无甚可观”,随后又到上议院看了一下,与议员“略谈片刻”,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总之,在这方面留下的印迹很淡。

按照事先安排,李鸿章要出城到开国总统华盛顿的陵园瞻仰,但因为下雨未果。由人向他介绍了陵园和纪念堂的建筑情况,有谓“巨丽之工”,“殆为观止”。李鸿章出于对巨人的景仰,听了“为神往者久之”。他只是乘停雨的间隙,在市内略作游览。逗留期间,有人赠送一辆脚踏车(自行车),他非常高兴,恨不能自己能上去骑它一遭,当然不可能,只好请人试骑以作欣赏。他问了价值,高兴地接受了馈赠。

在美国期间,李鸿章倒是与基督教会方面接触较多,并且发表了一些颇能代表其对该教看法的言论。

在美访问完毕,李鸿章又到英属加拿大,并要从该邦的温哥华回国。途中,观览了尼亚加拉大瀑布。那“喷珠溅玉,注壑奔岩”、犹如“悬天半之长虹”的景象,使得李鸿章精神大振,“顾而乐之,徘徊不忍离去”。这是他此次旅途中最觉宏伟而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了吧?他先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城,9月8日从那里乘火车赴温哥华。两地东西相距3000英里(约合一万华里),而行程屈指不过6天,在当时可算“神速”矣!

需要说明的是,李鸿章取道加拿大温哥华而不是经美国西部回国,并不是出于游玩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因为航程上较短些的便利,更重要的还有“政治因素”。

9月14日,李鸿章从温哥华登轮,横渡太平洋回国。

(精彩下期继续……)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