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李鸿章(45)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6.19 点击数:0
深圳商报

【报纸名称】深圳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6.19

【版次】第C05版 (文化广场·万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刘申宁 著

李鸿章的治国大纲概括成一句话叫“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然其核心是“变法”

1881年,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出了他的治国大纲。李鸿章说:“天下事无一不误于互相牵制,遂致一事无成,良用喟叹!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不早图变计,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意思是说,天下所有事都耽误在相互牵制当中了,以至于没有一件能办成,所以你再感叹也没有用。处于当今这个形势之下,必须在外交上和西方列强保持一个和平的关系,守住和局;在内政上要加快变法自强。如果不早日变法,国家就会一天比一天衰弱下去。即使和了一个国家,也无异于又增了一个敌人。李鸿章的治国大纲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那就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然而其核心是“变法”。因为李鸿章在解释大纲的时候,认为和戎与变法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所谓的“和戎”就是守住和局,与西方列强保持一个和平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自己加快变法、加快自强,让国家抓紧时间走上一个向近代化发展的轨道。所以说,“外须和戎”是李鸿章在敌强我弱情况下的一种灵活策略和手段,而“内须变法”才是李鸿章提出的真正的治国纲要,是他的核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相当多的人都在批判李鸿章的“守和局”的思想,认为守和局就是妥协,就是投降、媚外和卖国。李鸿章卖国的根子在哪儿?就在“外须和戎”上,他从思想上根本就不敢对抗洋人。所以批判李鸿章投降卖国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李鸿章讲的“外须和戎”。这样就从根子上给李鸿章定位为卖国贼了。

其实,李鸿章是站在当时的环境和利益之中去讲这个话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外之间敌强我弱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如果说所有和西方列强的妥协,都是卖国的话,那很多问题就不能解释了。比如当时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列宁为了保持苏维埃政权的稳固,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那是在用空间换时间。我们说《布列斯特合约》实际上是列宁采取的一个灵活策略,是为了保证苏维埃政权能有一个喘息的时期,并迅速得以站立,不至于让英、法、德、美把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对列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理解一个封建社会的大臣在敌强我弱形势下所采取的一种灵活策略呢?这也可以说是李鸿章的一种无奈选择。更何况李鸿章一再强调重要的是“内须变法”。

十九世纪后半叶,李鸿章的主要实践就是办洋务。李鸿章办洋务是在近代所有朝野官僚中,呼声最响、做得最多、成效最大的。而他的变法思想也正是在几十年办洋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变法的内容,也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深化,有一个从自强到求富再到变法的过程。

在十九世纪中期,李鸿章放眼看世界以后,最早提出的是要“自强”。怎么自强呢?学习洋人。他说洋人船坚炮利,船跑得快,炮和枪也打得远,我们要学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所以他向洋人买枪买炮,甚至买军舰,用来武装自己的军队。他还向洋人学习造枪造炮,建了许多兵工厂,上海机器制造局、金陵机器局、苏州洋炮局和天津机器局等等。李鸿章建了很多的军事工业,来解决清军的装备问题。这些军事工业的建立就是为了自强,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

在自强的过程中,李鸿章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建立军事工业,要买洋枪洋炮,都需要钱,没有钱办不了事。但是国家当时非常贫弱,没有那么多的钱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李鸿章意识到要自强就必须先求富,富了才能自强。

求富怎么求?李鸿章认为要从矿山里寻求财富,要从民用制造方面来寻求财富。这样李鸿章又建了一大批民营企业,民族工业,像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漠河金矿、开平矿务局,还有修建铁路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解决求富的问题。当然,李鸿章的求富并不是让老百姓发家致富,他是为国家求富,国家有钱了,才能拿出钱来买军火,才能达到自强的目的。

下回

预告

李鸿章改科举的想法是在科举里边开设一个新科,即西学科,以西学取士。传统的《四书》、《五经》科目取士方法他还不敢改变,一仍其旧。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