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李鸿章与国歌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8.12 点击数:30
合肥晚报

【报纸名称】合肥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8.12

【版次】第B05版(最合肥·编读互动)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

+

○李鸿章当年出访外国情景

+

○李鸿章晚年老照片一张(比较少见)

陈毅联想到李鸿章曾以小倒戏代国歌,便指挥同学们齐唱《中国男儿》:“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用双手擎天空……”又过了半个世纪,记得1972年岁末,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书记李任之也曾提到,“陈老总讲过,李鸿章出国访问时以倒七戏代国歌。我们别小看庐剧这地方戏呢!”这是合肥倒七戏最初的辉煌。

读7月15日《最合肥·庐州人物》版《李鸿章与最早的“国歌”》,我有续点文字以作补正的冲动。

陈老总:别小看庐剧这地方戏呢

20多年前,笔者就写过有关李鸿章出访,用小倒戏代国歌的文章。2007年,笔者作为安徽省庐剧研究会顾问,撰写的《庐剧晋京五十年》论文中,开头即是:

有一则未见载于“正史”,却有多个版本印证的“传闻”:111年前,李鸿章出使欧美,正式场合各国按例要奏唱国歌。当时,中国还没有国歌,于是李鸿章行前仓促以林洪绝句“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配以古曲带上。奏国歌还好办,但不擅音律的李鸿章唱不好,他便用家乡合肥的倒七戏曲调,即兴演唱歌词,倒也不输风采。外国人称之为《李中堂乐》。

后来,陈毅留学法国,某次校长要求中国学生唱国歌,陈毅联想到李鸿章曾以小倒戏代国歌,便指挥同学们齐唱《中国男儿》:“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用双手擎天空……”又过了半个世纪,记得1972年岁末,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书记李任之也曾提到,“陈老总讲过,李鸿章出国访问时以倒七戏代国歌。我们别小看庐剧这地方戏呢!”这是合肥倒七戏最初的辉煌。

《李鸿章与最早的“国歌”》一文说李鸿章以《茉莉花》代国歌,查无实据。按《茉莉花》曲原为流行于江苏六合、仪征和安徽天长一带的民间小调“鲜花调”,词是青楼女子唱给客人听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解放前后,经天长籍的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和多位江苏音乐家整理改编,已成为一首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但正如著名学者葛剑雄指出的:《好一朵茉莉花》所代表的是中国近代江淮地区的通俗音乐。对中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说,只是沧海一粟。不要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不看效果地滥用。毕竟,中国不止一朵“茉莉花”。

就《李鸿章与最早的“国歌”》来说,有多处或可商榷:

正式国歌《巩金瓯》……

李鸿章出访欧美时,不是直隶总督。文中说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其实甲午战败后,李鸿章的该职务已经被清廷免去,1895年2月至1897年5月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浙江仁和人王文韶。1896年初,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居闲时,被清廷下诏以“钦差头等大臣”身份,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访问欧美,诸国皆给了李鸿章首相或国家元首的礼遇。

李鸿章出访时,中国已有国旗。文中说“当时中国也没有国旗”。其实早在1862年初,中国向英国订购8艘舰船时,就面临驶回路上须悬挂国旗的问题。翌年10月17日,清廷批准了总理衙门的奏议,以三角形黄龙旗作为中国官船旗号,这个日子后来成为史家追溯大清国旗的开始。

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李鸿章奏议,正式颁布大清国国旗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黄龙旗。至于国歌,1878年曾纪泽任驻英法公使时,曾拟出《普天乐》,并在国外演奏过,但未得到朝廷批准;1896年李鸿章出访唱的小倒戏,充其量也只是“代国歌”;1911年10月4日“谕旨颁行”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国歌《巩金瓯》,由严复作词,名义上是爱新觉罗·溥侗谱曲,实际来自皇室音乐,由郭曾炘修订,但6天后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社稷自然也就不存在“巩金瓯”了。

尼古拉二世加冕庆典时间有误。文中说“1896年5月18日,沙皇亚历山大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举行加冕庆典”。其实李鸿章5月19日才从圣彼得堡抵达莫斯科。5月26日上午,莫斯科霍登广场聚集了50万观众,因领取食品发生悲惨的踩踏事故,死亡27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但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稍后仍在莫斯科大教堂举行,包括李鸿章在内,70多个国家的特使出席。

并非针对李鸿章

合肥开的不是李鸿章思想研讨会。文中说20世纪末“李鸿章思想研讨会”在合肥举行,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理论界关于李鸿章的研讨会只开过一次。1988年10月,在合肥新华宾馆举行,会名“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笔者作为那次会议的筹办者之一,深知对这位有争议的人物,专门开会研讨他的思想,迄今也不成熟,断不会被批准,更何谈当年。

“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不是针对李鸿章的。文中说“当时,《人民日报》以《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为题,发表长篇评论,对李鸿章主张打开国门推行洋务运动,推进中国发展的爱国宗旨,给予充分肯定”。这就“张冠李戴”了。按1967年3月30日《红旗》杂志推出、4月1日《人民日报》转载的戚本禹长文《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评反动影片<清宫秘史>》,并非针对李鸿章。况且迄今任何党报均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肯定”李鸿章的“爱国宗旨”。

香港回归仪式上,岂止奏《茉莉花》。文中说“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在仪式上播放了两首歌曲,一支是《义勇军进行曲》,另一支就是《茉莉花》”。按此时曲目名为《好一朵茉莉花》。其实那次庆典上演奏了许多歌曲,笔者就清楚地记得有《北京喜讯到苗寨》等。《好一朵茉莉花》决不会拔高到等同国歌的地步,况且那天升旗时演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宜冠名《义勇军进行曲》。

此外,还有作者撰文说“在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其实是,1955年7月1日,当时的安徽省人民委员会(省政府)根据张恺帆同志的建议做出决定,将倒七戏(又名小倒戏、到集戏、捣七戏、稻季戏等)定名为“庐剧”,此后,全省各地“倒七戏剧团”皆改称“庐剧团”。这里一并指出,以正视听。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