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有条“李鸿章小道”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09.17 点击数:30
光明日报

【报纸名称】光明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09.17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借去日本九州出差之机,我和朋友一起驱车过关门海峡(北九州门司与下关之间的海峡),到下关(古时称马关)实地考察了一下“春帆楼”。多数读者也许并不知道春帆楼,但提到《马关条约》,略知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春帆楼就是这个条约的签署地。

春帆楼建在临海的一处小山

坡上,掩映在浓密的树木之中,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阔大,却也有些凌空而飞之势,没有中国式的雕梁画柱,却有日本式的素雅简明。原楼已毁,现在原址上复建的是一座两层木结构小楼,里面复原了“马关条约”谈判时的场景。旁边后建的一座规模较大的新“春帆楼”,是下关市屈指可数的高级宾馆,日本皇室到这一带巡游时多下榻于此。

春帆楼本是日本医生藤野玄洋于1862年开办的诊所。此楼所处之地风景秀丽,附近有一处可供休养的温泉。藤野玄洋医生死后,其女美智子不通医术,但独具慧眼,在这里开办了一家河豚料理店。当年的伊藤博文经常在马关一带活动,不时光顾美智子的河豚料理店。一日,食至兴起的伊藤博文从楼上远眺关门海峡,碧波之上的点点渔帆令其感动不已。联想到自己别号“春亩”,伊藤博文不禁兴致大发,为此店取名“春帆楼”。选择此地作为与中国清朝政府谈判的地点,想必伊藤博文要拼死吃下清政府这条“河豚”,正如日本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所作的一样。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春帆楼下赫然立有“李鸿章小道”的路牌。由此指引,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条“曲径通幽”的小路。一人多宽的小路,地上的灰砖凹凸不平,一边是铁栅栏另一边是水泥墙,周围杂草丛生,有几座简陋的民居,却不见一个人影,我们不敢贸然前行,犹豫不决之际,只见前方铁栅栏上有一木牌,上面写着:“在出席为结束日清战争举行的媾和会议期间,清国全权大使李鸿章为躲避危险,利用此道往返于住处(接引寺)与会场(春帆楼)之间,故此得名‘李鸿章小道’。”

平心而论,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并非李鸿章一人之责,而是清政府腐败所致。由于海军军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自1889年以来,海军一直未添新舰,未置新炮,连弹药也多是过期、不合格、不配套的;北洋水师在作战中,炮弹发射速度慢,炮位少,炮弹击中敌舰要害部位后竟穿而不炸;北洋水师被日军围堵在威海卫之际,清政府竟不发援军,眼睁睁地看着舰队被日军围歼,舰队外籍顾问又伙同侯选道、牛昶炳等人威逼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签字投降;丁汝昌眼见大势已去,服毒自尽。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派员“议和”已是必然之事。

而当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率世子李经芳,随员伍廷芳、马建忠,以及美国顾问、前国务卿科士达等人到达下关时,他绝不会想到百年后这里会树起一个“李鸿章小道”的路牌。看着这块路牌,我们思绪万千,走在这条小道上,我们的心情更是复杂。小小的“李鸿章小道”竟曾承载过中日两国命运兴衰的沉重。

我们沿小路来到当年李鸿章一行“下榻”地――引接寺。寻觅之间,见一位身着黑色袈裟的僧人,提着小箱子,从刚刚停稳的汽车里向我们飞奔过来。他扔下手中的箱子,兴冲冲地指着寺庙正门顶部的木雕说:“龙,龙,中国的。”原来他是引接寺现在的住持,看到来客十分高兴。当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时,更是兴奋,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寺庙和寺庙山门上的木雕龙。当我们问及历史上可曾有中国官员在此地居住时,他说小时候听一位曾往寺里给李鸿章送过茶水的老人讲过此事。

当年,每日往返于春帆楼和引接寺之间的李鸿章原本走春帆楼前的大道。一天下午双方会谈结束后,李鸿章在返回引接寺途中,遭到日本“浪人”的刺杀,左眼下颧骨处被枪弹击伤。刺杀事件发生后,日方为了确保李鸿章的安全,专门安排了春帆楼直通引接寺的山间小道,并沿途设置了严密的保安措施。此后谈判期间,李鸿章等一直行走于此道。

日本人以“李鸿章小道”命名,是对其表示敬重,还是嘲讽?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日本人的心思难以琢磨。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每天走在这条仅有数百米长小道上的李鸿章,其脚步一定不是轻松的。面对日本帝国的强暴,背负着清政府的昏庸,李鸿章等又能怎样应对?所谓谈判,不过是战争的延续。战场上已经惨败,谈判桌上又岂能占上风?

李鸿章的这次出使及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其丧失了大部分的权力和声誉,成为其后半生最大的污点。他所倡导的“洋务运动”、“自强事业”也基本付之东流。这是李鸿章本人无法摆脱的历史悲剧。正如历史学家朱昌峻所说:“在中国尚未强大到足以采取坚定立场之时,妥协和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事后证明,李鸿章是一个弱国的外交大师。在可能采取坚定立场的少数情况下,他采取了坚定的立场,在不可能的时候,便作出最小的让步。他认为,他能够利用西方大国之间的竞争赢得时间,事实终于证明他错了,但是在他所处的年代,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今天我们重走这条“李鸿章小道”,恍如走过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历史。引接寺的阶梯和山门依然是百年前的旧貌,百年风雨的洗礼使得阶梯坑坑洼洼,山门似乎也摇摇欲坠。当年,李鸿章在此“下榻”,大概也夜不能寐吧。

春帆楼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