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取代曾国藩之谜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10.10 点击数:30
东楚晚报

【报纸名称】东楚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10.10

【版次】第综合要闻综合要闻版(帝王将相)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和曾国藩同为晚清重臣的李鸿章,曾师从曾国藩,并一度在遭人排挤之际投身到曾国藩麾下。但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中,李鸿章逐渐取代了曾国藩,并超越了曾国藩……

打造“淮军”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2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847年进士及第后入翰林院,开始仕途生涯。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并以风卷残云之势迅速向长江中下游挺进。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金陵,更名天京,定都于此。清政府大为震惊,命周围各省在籍大臣举办团练(注:团练指在正规军之外就地选取壮丁,加以训练建立的武装组织),配合绿营军(注:清朝中央的正规军)与太平军作战。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李鸿章也奉命随同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安徽举办团练。

此时,官至二品的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也借回乡奔丧之际,抓住当时紧张局势,在长沙举办团练,将其编练成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此后,湘军在军事上步步得势,逐渐成为各地武装中最强大的一支。

在皖乡,李鸿章因与太平军作战功绩卓著而受到朝廷封赏,也因此为众人所忌。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1838年同榜进士,李鸿章1844年中举后即入曾国藩门下,拜曾国藩为师。于是,1858年,李鸿章投身曾国藩幕府(注:指军事指挥机构),被保奏协理军务。

1860年3月,清政府赖以抵御太平军、屏障苏沪的江南大营被攻破,钦差大臣和春战败而亡,绿营军主力瓦解。于是,羽翼已丰的湘军便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唯一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曾国藩也被封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总揽军权,湘军得以迅速扩充。

是时,太平军连克江苏、浙江等地城池,直捣杭州,威逼上海。清政府即令曾国藩派兵驰援镇江,而惶恐不安的上海官绅也派员向曾国藩乞师求援。

当时,湘军虽然实力很强,但要应付江南诸省的战局,仍感兵力不足。但是,出兵东援苏沪,既可以造成湘军东西两线互相配合、分进合击之势,迫使太平军陷于两面作战的困境,又可以直接控制苏沪的饷源,保证每月可得白银十万两接济湘军。为此,曾国藩同意出兵救援。但在组建援沪之师的人选上,曾国藩斟酌再三,最后决定由其备为信赖的李鸿章担此重任,让他赴家乡庐州招募新勇。

李鸿章把组建自己的勇营作为实现政治野心的转机。他回到庐州后,尽心竭力,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了一支由旧有团练为主的武装——共计13个营6500人。其中有潘鼎新的鼎字营、张树声张树珊兄弟的树字营、刘铭传的铭字营、吴长庆的庆字营、张遇春的春字营。因为这支队伍主要是从淮河流域招募的,所以叫“淮勇”(注:“勇”以区别于清朝国家的正规军),史称“淮军”。

入阁拜相

淮军抵沪后,一切按李鸿章的部署进行着。此时,李鸿章已任江苏巡抚之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日渐巩固。

此后,李鸿章还通过回皖乡招募等方式,积极扩充队伍,新增营头达30多个。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勾结英法干涉军以及美国人华尔率领的常胜军(即洋枪队),与淮军联手对付太平军。他亲眼目睹了洋枪洋炮的神奇,因而不惜重金购买洋枪、洋炮武装淮军,并聘请外国军官教练淮军。淮军的装备很快精良起来,战斗力也大为提高。

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李鸿章首先加强了对上海的防御,使太平军难以挺进淞沪,继而攻击其周围地区,配合湘军作战。

从1862年3月创建,至1864年7月,淮军先后收复的被太平军占领的城池有南汇、江阴、无锡、苏州等20多个府州县。

淮军以13营的兵力进驻上海,至天京陷落时,全军已发展成为一支近120营,六七万人的强大武装。之后,淮军又成为清政府“剿捻”的主力。1865年5月,赖文光指挥捻军在山东曹州歼灭了清朝的主力军队,主帅、钦差大臣僧格林沁战死。

清政府大为震惊,即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赴山东督师“剿捻”。此时,曾国藩由于害怕朝廷猜疑,已将大部分湘军裁撤,因此,“剿捻”的主要兵力是淮军。曾国藩的8万“剿捻”大军中,有6万是配有洋枪洋炮、装备精良的淮军。由于淮军一直听命于李鸿章,再加上李鸿章多方掣肘,致使曾国藩“剿捻”日久无功,再加上沙河防线(注:捻军进入豫西南后,曾国藩所设的防线)遭到惨败,曾国藩被迫称病,请求卸任。

于是,清政府顺水推舟,于1866年11月封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并令其督办山东等省军务,统帅湘淮各军“剿捻”,命曾国藩仍任两江总督。

此后,李鸿章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便镇压了东西捻军。清政府因功赏给李鸿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湖广总督的头衔,并赐予他紫禁城骑马的殊荣。

此时,李鸿章已和他的老师曾国藩一样入阁拜相,成为清政府中枢机构的重要成员了。

曾李交替

捻军被平定之后,清政府为了改变权力格局内轻外重的状况,于1868年8月调曾国藩由两江移督直隶。曾国藩对清廷这一人事变动疑虑重重,觉得祸福难测,故迟至11月初才启程北上,于12月中旬抵达北京。直到1869年正月底,才抵达保定就任。

鉴于直隶积存的问题很多,曾国藩首先从改造绿营、兴办练军入手,接着清理积案、整肃吏治,又兴修水利。结果,积劳成疾,再加上旧病复发,导致病魔缠身。不得不于1870年4月请假数月予以调理。

然而,就在曾国藩请假养病期间,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爆发了。这年6月,以女婴失踪为缘由,数千名天津群众包围厂天津望海楼教堂,混乱中打死了法国领事丰大业以及多名教士和修女。6月24日,外国军舰云集天津,表示抗议。为此,清政府派德高望重的曾国藩处理此事。

在处理过程中,由于曾国藩不愿意看到中法两国开战,严厉处理了闹事群众,将其中18人充军流放,并赔偿法国46万两白银。清政府和天津民众对这个处理结果极为不满,一时间,舆论纷纷指责曾国藩。

就在全国舆论一致谴责曾国藩时,1870年7月26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又被刺杀。由于曾国藩办理教案不力,清政府借此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由正赴陕西镇压回民起义的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

李鸿章从曾国藩手中接任直隶总督后,正值法国在普法战争(注: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因而,法国态度转软。李鸿章基本上秉承曾国藩所拟定的方案议结此案。

由此,李鸿章给列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同时也在清政府内树立了善于外交的威望。在清廷的政治天平上,李鸿章压倒了曾国藩,曾李交替的事实形成。

此后,李鸿章执掌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权达25年之久,地位直线上升,对清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掌控了清政府的国防、外交实权,从而能够左右清朝政局。

而曾国藩这位在19世纪60年代曾一度被清政府和全国士绅民众视为救星的“名将名相”、“同治中兴第一名臣”,在天津教案后不到两年,便郁郁而终在两江总督任上。(据《文史知识》、《文史天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