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品牌“李鸿章”

作者: 雪儿,简思 日期:2008.09.09 点击数:10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雪儿 简思

【报纸名称】第一财经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9.09

【版次】第C7版(专栏)

【入库时间】

【全文】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所到之处劲刮中国旋风。西方各报除了纷纷报道之外,广告页上也频繁使用李鸿章进行炒作。一时间,李中堂“被迫”为不少西方产品代言,品牌效应蜚声国际。

当时美国的《哈泼斯》(Harpers)杂志,刊登了一则广告,大幅的李鸿章肖像下,以自述的口吻,为美国一家保健品公司JOHANN HOFF推销麦乳精。这位“李鸿章”说,他是该公司麦乳精的长期用户,吃了麦乳精后身体倍儿棒、精力倍儿好。

显然,这一则广告是借用了李鸿章访美掀起的中国热。同样的,《纽约时报》上也有展销中国陶瓷工艺品的广告,振振有辞地说销售者本人曾担任李鸿章的副官,而我遍查资料也没发现中堂的幕府中有这样一位美国哥们。在英国,“李鸿章”的大名频繁出现在各大报的赛马版面上,以至我一度迷惑中堂大人怎么会参与到这西式赌博之中,后来才明白过来,那是一匹著名的赛马而已,想借中堂的威名讨个口彩,而它果然也常常赢得比赛。

徽菜名品“李鸿章杂碎”也是这次出访的产物。《纽约新闻报》(New York Journal)就记录了这道名菜的诞生。李鸿章在美国设宴招待主人时,为了调和中外客人的口味,其厨师大胆革新,将芹菜、豆芽和腌制过的肉混合制作,结果很受老美欢迎。老美赞不绝口之余,询及此菜芳名,李大人随口忽悠道:“杂碎。”

不知道阅尽人间沧桑的李鸿章,为什么要选择“杂碎”一词。但在当时的西方人眼中,李鸿章就是一个来自中国的“杂碎”,一个被困在现代化与传统中间的真正“中”堂:

既是个出行要坐轿子的老古板――美国海军的四名水兵便荣幸地在欢迎仪式上为他抬轿,也是一个每餐必饮法国葡萄酒的新人类;既精通西方的外交礼仪,又会随口询问女士们的年龄和随身带着一个金痰盂当众清理喉咙;既敏锐地意识到今后中国应多建立西式大学,又认真地指出中国因为多台风所以不能像纽约那样建高楼大厦;既能坦率地对美国记者承认大清没有新闻自由,也能鲁莽地呼吁美国报纸把这么多“乱糟糟的”政党整合整合;既尖锐地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格力法》,又能在格兰特将军的墓前深情地说“别了,我的兄弟”,令美国人热泪涟涟,引为知音;既代表着古老神秘,又代表着睁眼看世界的清新……

他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争相一睹中国“副王”的风采,不少孩子为了吸引李鸿章的注意,甚至大胆“僭越”,把自己的自行车也涂成和黄马褂一样的明黄色。李鸿章离开后,“中国旋风”并不减弱,“杂碎”满世界开花,美国人甚至因此而热烈地迷上了中餐。

连《纽约新闻报》这样的大报,随后也用李鸿章的形象来推销自己的报纸,卡通化了的李鸿章笑容可掬,而广告主题就是“李鸿章从不错过周日新闻报”,不懂英文的李中堂俨然成了他们的忠实读者。

李鸿章“杂碎”从餐桌转向报端,从物质文明蔓延到精神文明,这至少说明了李鸿章的高知名度还伴随着高美誉度。高大、爽朗的李鸿章,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积极、开明、雍容的正面形象,与此前欧美媒体中惯常的猥琐、负面的妖魔化形象大相径庭。而同样的,古稀之年的欧美游历,也令李鸿章深有感慨:“今游于各大国者四阅月,忽经新气之感动,此心意一往而深。……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材能,某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他日身归故国,后半生无涯之大事,将重整其旗鼓,忝颜而将中军;且较诸前半生之仅效微劳者,冀于中国尤有裨益。”

“李鸿章杂碎”出口转内销,随后风靡大江南北时,正值中国成为列强口中最美味的“杂碎”,“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的黑色对联,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而对于美国麦乳精强壮中国人之类的广告创意,其象征意义似乎并不在推销意义之下。

(作者为澳洲华裔女学者,著有《大东亚的沉没》)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