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读书之见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6.25 点击数:20
巢湖晨刊

【报纸名称】巢湖晨刊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6.25

【版次】第14版(读 书)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几年前,我在地摊上淘得一本《李鸿章家书》(黄山书社1996年版)。该书依内容共分为六编,其中“学业闱事”一编主要谈论读书,读后令我深受启发,并由此对这位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知名人物平添一分敬意。现对其读书言论稍加梳理,撮其要述之,以飨诸位好学之君。

——循序奋进。为学之道,途程茫茫,从哪儿起步,怎么走法,常为学人所困惑。李鸿章深得文法之义。他说,文字是思想的代表,思想是文字的基础,二者互为表里,而要实现这一完美结合,需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读文宜先读记叙文字,作文也宜先作记叙文字。”同时还需注意学习文家的技法,并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如此循序奋进,人就会越来越聪明,功底就会越来越扎实,最终将会取得预期成效。

——慎选读文。古今文章浩若星海,优劣杂陈,从中选读什么文章,不可随随便便。为此,李鸿章提出读文选择应以“真确”为标准。他站在他那个历史时代,认为八股既行以后,不如八股未行以前(再细讲,道、咸以前尚佳,其后每况愈下);唐宋以后,不如汉魏以前。因为,“古之文字,于事实较切;后世之文字,于事实多疏,不足以表示思想之模范。”他推崇汉唐以上文字,主张多选读那个时期优秀文章。这一说法成立与否,姑且不论,但他提出的“真确标准”,于今还是有思考意义的。

——耐心专一。李鸿章在书信中,多次谈到为学读书应秉持“耐”、“恒”、“专”三字诀。例如,他和三弟交流读经之法时说:“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照此行之,经学之道,不患不精焉。”后来,他在一封谕侄的信中再次提到,读史书宜日日看,不可间断;读经书先读一经,一经通过再读他经,不可兼营并骛,否则一无所得。

——读想并举。李鸿章的两个侄儿,因为读书不得其法陷入苦恼,写信向他请教,他回告侄儿:读古文,须从头至尾,一气读完,万不可分段读。因为文章贵在气魄,最忌散漫,如分段读势必失去通篇精警之处,结果便觉淡然无味。而且,既知读书法,则应一面读,一面想,把自己融入到书中去。譬如读李华的《吊古战场》和李陵的《答苏武书》,能想到一幅凄凉图画,满纸生风。倘因汉皇负德,只字泪寄千行,为之声泪俱下,那就可谓得到读书的玄妙了。

——择爱熟诵。“读文之法,可择爱熟诵之。”李鸿章谆谆告诫其子,每季要能背诵若干篇文,对字句如何联合,篇段如何布置,需得日思夜想,细加揣摩。这就等于精神研习,精神研习既深,行文自然极熟而流利。至于要求熟读之故,源于本国“语言与文字久离为二,非脑海中蓄有数百篇之佳文,三四千个可以分类(谓名、代、动、静、状、介、连、助、叹九类之文法)之字,心手必不能相应(寻常人说话常用之字,大约三千多,但无规律耳)。”所以,举凡为学者,熟读功夫是断断不可少的。李鸿章坦言,他平生就最喜欢常读韩愈的《论佛骨表》和苏轼的《代张方午谏用兵书》。

——留心事理。李鸿章认为,书本是学问,书本以外留心事理,也是学问,而且是更重要的学问。他在给四弟的信中说:“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着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定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果能日日留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而日积月累,何患学业才识不能及人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