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四事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6.20 点击数:20
滨海时报

【报纸名称】滨海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6.20

【版次】第18版(望海潮)

【入库时间】20121010

【全文】

胡荣华●夕花朝拾

作为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代表,直隶总督李鸿章曾一度被国人指责为卖国求荣、崇洋媚外。这种评价公允吗?

清末李岳瑞在其所著历史笔记《春冰室野乘》中记载了这样四件事情——1896年,李鸿章以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为由,取道日本,出使俄国等欧洲八国。途中,船舶日本某一小岛,需要登陆换船。日本人听说来的人是李鸿章,提前在岸上设立了行馆,准备以上宾之礼迎接他。虽经随从人员多次劝说,李鸿章就是不给面子,坚持留在旧船上。新船来后,船方安排了一只小船,让李鸿章坐小船登新船,可当李鸿章得知这是一只日本商人的船后,怎么也不肯去坐。无奈,新船船主只能在新旧船中间搭了一条木板,让李鸿章穿过木板上新船。不登日本人的岸,不搭日本人的船,是李鸿章对“衔马关议约之恨,誓终身不复履日地”诺言的兑现。虽然有点孩子气,但却是他对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深以为耻的真实表现。

晚年的李鸿章被清廷赋予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称总署)的职责。之前,总署在接待外宾来访时,有用酒果款待的规矩,来访一次,款待一次,来访数次,款待数次,“虽一日数至,而酒果仍如初”。这使总署在招待费用上的开支居高不下。李鸿章接管总署后,为节约开支,对这一规矩做了调整,“照例,外宾始至,乃款以酒果,再至则无之也。”前热后温,外国公使很不适应这一待遇上的变化,但这是清廷内部办公制度合情合理的变革,况且只是少吃了一些酒果,他们也不好意思再争什么。要是李鸿章真的怕洋人到屁滚尿流,他会缩减款待标准?恐怕是嫌原有标准太怠慢了,会再多加一些高规格款待项目罢,反正花的是国库的银子,又不是他家的。

甲午战争后,法国倚仗其参加三国干涉还辽有功,派法国驻北京公使施阿兰(GerardAuguste)充当前锋,多次前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清廷“居功求报”。施阿兰是法国名门之后,气势嚣张,为人狡猾,“虽恭忠亲王亦苦之”。李鸿章早就闻知并反感这个人。1897年的一天,施阿兰来访总署,李鸿章接待。谈着谈着公事,李鸿章话锋一转,问道:“你今年多大?”年龄对外国人来说,是很私密的事情,所以这个问题让施阿兰很为难,但慑于李鸿章的威望,他不能不如实回答。见对方入了套,李鸿章得意地捋了下胡子,接着说:“我有一个孙子,和你一般大。我上一年去巴黎(1896年李鸿章曾出使八个欧美国家,其中包括法国)的时候,和你的爷爷畅谈数日,你知道这件事吗?”被损为孙子,施阿兰局促离开,从此气焰收敛不少。作为清廷钦命的处理对外事务的大红人,李鸿章会不知道外国人忌讳年龄问题吗?他这样做,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想以一种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非外交手段,让试图趁火打劫的列强代表尝一尝难堪的滋味。

农历1897年腊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在总署办公时,收到俄国公使临时派人呈来的文牍,说要当天拜会。按照正常程序和礼貌,这样的官方往来至少应该提前一天预约。对方的轻率冒昧显然让李鸿章不爽,他拿起笔,在文牍的末尾缓缓批注了“准于明日候晤”几个大字。当时,广东籍户部左侍郎张樵野正和李鸿章在一起,看到李对此事的处理后有点吃惊,好意提醒道:“明天是大年三十,老师您还有闲暇功夫和外人见面吗?俄国公使恐怕没有什么大事,就是为了搅搅局,您不如今天就见了他们,省的明日麻烦。”李鸿章慨然说道:“你们的眷属都在本地,儿女姬妾,大家可以说说贴心情话,守岁迎新。我一个老头子,萧然一身(当时李鸿章家人都在合肥),干坐着也无聊,不如招几个洋人,‘与之恼怒怒骂’,这也算是消遣的一种方式。明天你们都不用来总署办公了,就由老夫来独当一面吧!”有点端架子,有点官僚,但也有那么点儿以身作则、不卑不亢。

如果《春冰室野乘》的这些记载不是空穴来风,那么是不是可以推测,这位学习西方推行洋务运动的中国近代史重要人物,虽然有些崇洋但却并不媚外呢?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