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李鸿章故居

作者: 暂无 日期:2010.11.13 点击数:10
北京青年报

【报纸名称】北京青年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11.13

【版次】第C1版(天天副刊 专栏作家)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

◎马力

合肥出过李鸿章,他的故居在淮河路上。一个旧人物,品题月旦,或许还是有意义的,虽然他属于过去的时代。写着“李府”二字的红色灯笼给大门添了威势,路人不免要朝青色砖墙里面张望。一望,就让过厅屏风上方题着“钧衡笃祜”御笔的匾额给镇住了。字是光绪皇帝给这位晚清军政重臣祝寿时亲写的,自具力量,有它在,这个宅院就成了一街之主。“李府半爿街”是一句传在口上的话,极言它的排场。几进院落,几重楼阁,气象虽还未散尽,只叹人远逝,屋也冷了。

历史上的李鸿章我所知的只是一个登临春帆楼在《马关条约》上画押的人,并不深知其余,也就无由妄论。郑振铎“用了很大的努力与耐心”编辑的《晚清文选》里有李鸿章的《派员携带幼童出洋并应办事宜疏》、《选派闽厂生徒出洋习艺并酌议章程疏》、《续选派闽厂生徒出洋疏》和《津沪电线办有成效请招商接办推广疏》四篇。对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这些文章“还是对症之药”。里面有这样的话:“窃臣等拟选聪颖子弟,前赴泰西各国肄习技艺,以培人材……不分满汉子弟,择其质地端谨,文理优长,一律送往……伏查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他所赏识者中,容闳我是知道的,在钟叔河编定的《走向世界丛书》里,即有他的名字在。那一代学人,不畏道里辽远,涉历风涛而广通海外,该是何等场面!我不谙史,无力核其事,只得从图志一类旧籍中推想了。

“鸿图大展,文章经国”这八字,能够为李鸿章的取名释义。入清,“世所称天下文章在桐城者也”,皖地读书人的骨子里多带桐城气味,文章的雅洁而致枯淡的风调之外,遵守法式的不苟态度无疑影响了性情。从耕读世家出来的李鸿章,自小谨从方苞、刘大魁、姚鼐之学,义理、考据、辞章功夫的浅深我无从断定,却实在统楫了国学的大部。有孔孟程朱的儒学做根底,务实的精神当是入心的。受着桐城派道统与文统的熏习,恭顺师效,笃守其说的态度自不待言。主政后,能够首擎洋务自强之帜,思想的根基也在这里。他在同治三年四月致总理衙门的函里这样说:“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欲自强,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西风东渐,社会统治层的态度关乎事业成败。李鸿章身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之职,为朝廷代言,主导洋务,自有一般士大夫所难及的地方。兴军工、办民企,是他的劳绩。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给中国近代工业打了底。电报也经他引入,天津建成电报总局,古老的驿递制度始废。倡举以创新局,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路途上,李鸿章的作为是应该肯定的。

桐城末流的张裕钊、黎庶昌、吴汝纶和以政论之笔发改良之议的薛福成,皆出曾国藩门下,清朝派往西方国家的第一位常驻使臣郭嵩焘,也被曾氏以桐城人物论列。他们都是在那个变法图强时代中活跃的人物。曾氏殁,桐城派在政治上归向李鸿章。自东徂西,对海外进行直接观察,“亦自不能不对新的世界留下印象并在思想上发生影响”。专于自守的意识开始瓦解,禁锢一隅的灵魂开始解放,远出重洋的他们,成为动摇几千年专制根基的力量。诸君的旧照,也挂在李府中。端详片时,这些原本在我的记忆中只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因近睹须眉而添了血肉,并且隐隐觉知宫廷中各派势力的较量。新政与旧制,关乎利益集团的进退存废,无大学问者,难以出入帝阙。李鸿章处身其间,每一取舍须以政治智慧来做支撑,而他也不能免除一个历史人物必当担载的争议。

总闻着一种老屋特有的气味,不知来自旧式家具还是檐边的花木。我本和这些活在史传中的人物暌隔得那样远,却在这里和他们相遇。我感到了历史的存在。我被一种凝重的空气包围。那个年代的动荡感不存,满院只剩了幽。余晖从雕花的门扇窗棂滑过,照在身上,满眼也尽是点点的金斑。无感的木石之筑诱我联想,回到属于那些向西方寻求真理、走向近代化的前驱的时代。彼时,他们心灵的门窗一定也朗畅地向着世界洞开,吸纳着变革维新的空气,让精神遥接着远东和泰西。

建筑的意义来于对历史有影响的人。晚清风云,绕着这座老宅,绕着一个故人的命运,展陈亦得史览之便。厅前廊下,一花影、一叶荫,也能牵情。我成了历史的阅读者。我也想对过去做出忠实的转述,可我知道那一簇轻闪的花翎承受着岁月之重,却不敢随意着笔了。我只有怅望,视线尽头,是故主远行的背影。

■本版供图/小小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