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该不该人性化处理?

作者: 刘江华 日期:2003.04.19 点击数:0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刘江华

【报纸名称】北京青年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3.04.19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走向共和》不以道德论英雄引发争议

本报记者报道李鸿章究竟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贼?果然不出所料,由于对慈禧、李鸿章等人物的人性化处理,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在观众当中引起了不少争议,而且意见还趋于两极。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在开播前所作的调查中,近90%的观众认为李鸿章一角演得好,比例最高。在《走向共和》前10集,李鸿章的戏分最重,因此眼下观众对于李鸿章的评论也最多。■人物定位:李鸿章应该怎么写?

观众:认可的观众说,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慈禧就是一个权欲熏心的卖国贼,李鸿章是一个有远见有才能的人,二者不能相提并论。但反对的观众立即进行针锋相对的回击,慈禧、李鸿章有血有肉是真的,但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卖国贼,我们都去看他们的莺歌燕舞,狼狈为奸,我真不知道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无数英烈该怎么办?不像历史书中说的那样就是事物的本质了?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有原因就去欣赏、理解这些卖国贼,那么我们的国家尊严、民族大义、人民人权谁去理解和维护?

编剧盛和煜:历史真实感不等于历史真实性。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盛和煜说,自己并没有狂妄到为李鸿章翻案、平反,但是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之后,他发现李鸿章并不是用卖国贼就可以概括的,李鸿章自己曾说,大清朝已经是一间漏风漏雨的屋子,他只不过是一个裱糊匠,如果是小雨还可以起点作用,如果碰到大风大浪,那也就无能为力了。之所以要人性化处理李鸿章等人物,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李鸿章之难,而且是想反映国家积贫积弱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制度已经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是以历史真实感而不是以历史真实性作为塑造人物的出发点的,也就是说让观众觉得这个人在那种情况下应该这样,至于还原历史本来面目,那根本不可能,“历史已经过去了,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楚了。”

■演员表演:李鸿章应该怎么演?

观众:认可者觉得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过瘾的戏了。演员的确是实力派,演得很到位。但反对者认为表演看起来缺乏精彩动人的地方,演员阵容也差了一些。

李鸿章扮演者王冰:今年71岁的王冰1948年开始演戏,曾在电视剧《武则天》中扮演狄仁杰、在电影《最后的贵族》中饰演李父。《走向共和》,王冰前后拍了7个月。王冰说,他演的是70到78岁的李鸿章,李鸿章是一个有着多色彩的人,圆滑、有心计、讲究美食、很会养生等,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王冰说,一个演员不可能担当起评价和翻案的责任,他首先把李鸿章当做一个人来看待,“他的喜怒哀乐,要让看过的人都能理解,即使没有经过、没有看过那段历史”。因此,不能脸谱化,不能离开李鸿章当时生活的历史时代去塑造人物。王冰还讲述了拍摄过程中的一个细节:甲午海战打完之后,国内对李鸿章一片骂声,这时慈禧赏给李鸿章一个小姑娘,如何对待这个小姑娘有两种表演办法:大官好色型、困难中得到安慰型,王冰采取了后一种,“因为‘文革’期间,我曾经遭到批斗,当时没有人理我,这时有一个小姑娘在批斗会现场叫了我一声叔叔,那一声的感动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相关链接:《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号少荃,安徽合肥人,1847年中进士,其父与曾国藩过从甚密,便拜曾国藩为师。1858年投效曾国藩,由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有功,1870年继曾国藩之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抱定“委曲求全”的方针。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于次年与日本签订了丧权失地的《马关条约》。1901年,李鸿章还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同年11月去世,谥文忠,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