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李鸿章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4.12 点击数:20
滨海时报

【报纸名称】滨海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4.12

【版次】第04:悦读

【入库时间】20140430

【全文】

在《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中,李鸿章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首先,李鸿章兴办洋务,注重科技与教育、实业兴国,并非是他高瞻远瞩,而是在借用戈登的“洋枪队”杀死太平军俘虏后,遭到戈登的痛斥所致。一方面,他看到了“洋枪队”的巨大威力,即便是太平军有不畏死的信念,也不可用血肉之躯抵挡住子弹;另一方面,他显然认为戈登的人权道德观念碍事,这支军队不听其指挥。所以,才要发展现代军事及其工业,使枪杆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样,才拥有在朝廷中更大的势力和话语权——有没有造反之心不好说,但“奴大欺主、店大欺客”的道理,李鸿章很明白。近代史学家都认为李鸿章之失,在于未能学会并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理念,只是“在盲目的国家中睁开了一只眼睛的人”,以至于西方教育中的“最好的那一部分”始终在他的衙门之外,但在我看来,这还是高看了李鸿章,以他当时的一贯言行,即便是他成为清国的皇帝,中国当时的体制进步也不会有多大的成果。在《泰晤士报》1901-1911年十年的中国专题报道中,有很多例症——

1901年11月8日的《泰晤士报》刊登了长篇综述《李鸿章》,文中写道,“李鸿章对于事物的本质有着精明的判断能力,他的如簧巧舌和万能大脑,使他能够以奇异而准确的直觉,让那些带着偏见和先入观念的人对自己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他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对话方式……虽然他的衙门不过是无赖和腐败的中心;虽然他的军队常常骗取军饷;虽然他船上的战争物资,常常会消失于他衣架上那些贪婪的口袋里;虽然他的大多数‘改革’项目,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在支撑门面而已。”

改革的失败并非是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也并非是老百姓愚顽不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改革家们私心太重,以至于不能精诚团结、推动变革,而是尔虞我诈、相互残杀,王安石变法输于此,晚清由改革而走向革命,同样也是这个原因。李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