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李鸿章

作者: 孙明 日期:2003.05.16 点击数:20
中国图书商报

【作者】 孙明

【报纸名称】中国图书商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3.05.16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中国近代史有很多神 话,关于人物,则以神圣或 邪恶为主题。1901年,梁启 超想为李鸿章写一部传记 时,李氏早已属于后者, “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 矣”。而其时,李鸿章才刚 刚去世。李氏曾言近代中 国为“三千余年一大变 局”,国人早已认同此语概 括之精妙,但变局虽大,究有不变之处,道德文 章仍是或明或暗的评价标准。李氏的老师曾国 藩以此被奉为儒教圣人,自称“生平不解空言 高论,只知以实心办实事”的李鸿章则只能成 为不学无德之“浊流”领袖,其投降卖国的骂名 也循此逻辑而来。在近代史上,李鸿章的基本 形象即是“办事”,《清史稿》本传即称其“凡所 营造,皆前此所未有也”,也是称道其办事。而 办事──非道德文章──恰应是一个近代色 彩的官僚的特征。李鸿章平生志事在于操办洋 务。与此相关,他以军功起家,复以战败失势; 以外交“负重望于外国”,复以外交“负重谤于 中国”。梁启超以这些“营造”为传记主线,为李 鸿章画了写意的像。作为笔锋常带感情的历史 家,梁启超有意识地以“公平之心”作“解免之 言”,他也知道此举必招致“俗论”的进攻,于是 先为自己立下挡箭牌:“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 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 词也”。私交确实泛泛,“公敌”却是言重了。马 关订约之后,李鸿章在自己的颓势之中奏请 “及早变法求才”;戊戌政变之后,他 又在维新派的颓势之中直对慈禧言 “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 逃,实是康党”。从办事的思维出发, 李鸿章成为变法维新的知者。康梁 最后也成为李鸿章的知者。康有为 曾不无感慨地吟出“千古伤心过马 关”。梁启超在给李氏的盖棺论中写 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 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也是感慨系 之,怅望久之。而两个时代间的这一 敬一惜一悲,成了这部传记在一百 年后仍能打动中国人的悲愤传承。 近代的变局把无边的尴尬赋予了每 个置身其中的生命,哪来那么多神 话?$$ $T《李鸿章传》梁启超著/百花文 艺出版社2000年版$E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