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震惊世界的枪声 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1.06 点击数:40
茂名晚报

【报纸名称】茂名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1.06

【版次】第19版 : 最解密

【入库时间】20140120

【全文】

安重根

伊藤博文

&nbsp1909年的瑟瑟秋风中,日本政坛“常青树”——明治维新后曾四任首相、时任日本枢密院院长的伊藤博文,在中国哈尔滨遇刺身亡。

行刺者是韩国人,名叫安重根,时年30岁。

枪声震惊了世界。

伊藤博文是推动日本登上东亚头号强国的主脑人物,同时也是日本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主谋。成功刺杀伊藤博文,为安重根“留得身后功与名”。章太炎赞其为“亚洲第一义侠”。当时身在日本的梁启超,为其作96句长诗《秋风断藤曲》:“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 摄影镜头中的刺杀

&nbsp1909年10月26日9时,一辆俄国铁道局的“特别专列”缓缓驶入了哈尔滨火车站,几千名俄国军警严阵以待,数个国家的领事团和观光团的官员也早就等候在站台处,列队迎候。在场的摄影师架起了机器,他们的任务就是拍摄一部“热烈欢迎”的宣传片,以显示对这列火车上一位乘客的重视。

列车上坐着的是日本政坛元老、时任日本枢密院院长的伊藤博文。俄国财政部部长戈果甫佐夫专程从莫斯科赶来哈尔滨,并且亲自到站台上迎接。待列车停稳后,戈果甫佐夫登上列车,与伊藤博文在专列上密谈了二十多分钟。随后,伊藤博文在官员的簇拥下下了车。

突然,日本侨民的队伍中响起了枪声。伴着一声枪响,一个戴着鸭舌帽、穿着旧西装的青年从前排负责警卫的俄国士兵中冲出,枪口朝着伊藤博文,又是两枪。三声枪响,几乎就是电光火石的一瞬。

俄国的随军记者、摄影师考布切夫一直让镜头紧紧跟随着伊藤博文。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画面中会突然闯入一位刺客——这样的画面对摄影师而言绝对是千载难逢的。尽管现场随即一片混乱,考布切夫还是镇定地把整个事件全部拍摄了下来。

这部极具史料价值的新闻纪录片随后在哈尔滨公映,轰动了整个世界。但是仅仅几天后,一个自称来自日本东京印刷局的日本人用15000日元的价格买走了影片的全部拷贝,这在当时堪称天价,这部影片自此销声匿迹。

据当时报纸的新闻报道记载,这部影片的胶片“共长五百尺”,完整记录了伊藤博文被刺杀的全过程。

按照报纸的描述,第一发子弹击中伊藤博文时,他似乎未及察觉,仍举步向前。旋即,第二发子弹再次击中,伊藤博文扑倒。他身边的人赶上前扶掖。第三发子弹紧随而至。场面顿时大乱。俄国宪兵冲了过来,将开枪的人当场扭住。那人抛掉手枪,用俄语高呼三声:“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血流不止的伊藤博文,被七手八脚抬上了专列。

据说,当时伊藤博文尚有意识,他向身边人问了一句“这是谁打的?”当知道好像是个韩国人干的后,伊藤博文骂了句“混蛋”,便陷入了昏迷。不到半个小时,这位日本近代史上的著名政治人物殒命在专列上。

业余刺客

&nbsp1885年以来,伊藤博文堪称日本政坛第一人,身份在日本首相和枢密院院长之间轮换。期间只有三年,伊藤博文不在这两个职务任上——1906年至1909年,伊藤博文在沦为日本属国的韩国担任第一任统监。也正是这个身份,让伊藤博文成了韩国爱国者最为仇视的日本人。

获知了伊藤博文的中国之行,韩国爱国者安重根当即决定前往中国举事。但是这位慷慨壮烈、踌躇满志的行刺者,实在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刺客,安重根是揣着一把勃朗宁手枪就上路了。安重根将手枪子弹的弹头锉成了十字形。“除此之外,安重根基本没有什么周密的计划和准备。”大连大学韩国研究院院长刘秉虎说,“整个刺杀行动的很多元素,都是安重根在行程中才完成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安重根首先到海参崴地区拜访了名叫李刚的密友。李刚当时是海参崴地区流亡韩人所办报纸《大东共报》的编辑,他向安重根提供了伊藤博文的详细行程,并提供了200元支持一路花销。

安重根在海参崴找了一个帮手——一名叫禹德淳的韩国人,他也有一把手枪,两个人一起登上了前往哈尔滨的列车。

安重根在绥芬河有个医生朋友叫刘敬辑,也是流亡韩人,懂汉语,也略通俄语。于是,趁着列车在绥芬河停留的一个多小时时间,安重根跑到刘敬辑的诊所,请他帮忙。不过,安重根对刘敬辑没有透露实情,只说是去哈尔滨接家眷,请他同行。刘敬辑自己走不开,就让自己的儿子刘东夏去当翻译,顺便采买一些药品。

三个人在10月22日晚上到达了哈尔滨。在刘东夏的介绍下,他们留宿在了一名叫做金成白的韩人家中。在刘东夏眼中,这两个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举动。实际上,22日当晚,安重根已经在当地的《远东报》获得了他最需要的信息:“前韩国统监伊藤博文将乘坐专列,于25日下午从宽城子(今长春)站出发前往哈尔滨。”伊藤到达哈尔滨的时间应该是26日9时左右。

宽城子车站的确是个理想的刺杀地点,安重根瞅准了伊藤博文换车时的机会。但是翻译的问题又出现了。刘东夏要在哈尔滨买药,不能同行。安重根从金成白处打听到了一个名叫曹道先的人。曹道先也是韩国人,因为娶了个俄国妻子,日常的会话都没有问题。安重根故伎重施,邀请他南下宽城子去接家眷。

&nbsp24日,安重根塞给了曹道先一张火车票,连同禹德淳三人上了火车。但是车票终点站却变成了宽城子以北的“三岔河”站。原来,安重根手里所剩的钱已经不够支付三个人到宽城子的车票,情急之下,安重根只能精打细算,买了三张离宽城子较近的车票。

哈尔滨的枪声

&nbsp24日中午,他们在名为“蔡家沟”的小车站下了车,据说,所有途经该站的列车,都要在此停驻30分钟。在“蔡家沟”能否刺杀成功,安重根没有把握。最后,他决定兵分两路:禹德淳留在蔡家沟,自己回哈尔滨,安排两处刺杀地点。

&nbsp25 日,安重根搭 乘火车 返回 哈尔滨。趁着曹道先没注意,安重根把6颗刻十字纹的子弹悄悄塞给了禹德淳。可这6颗子弹却并没有获得出膛的机会。当天晚上,蔡家沟被俄国士兵戒严,旅店的俄国店主也被命令“不许出门”。

&nbsp26日清晨7时左右,安重根来到了哈尔滨火车站。当时的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也通知俄方,对进站的欧洲人和中国人要查看通行证,但是对日本侨民一律放行。安重根的衣着和发型都俨然是个日本侨民,他没有受到任何怀疑便顺利地进入了候车室。

&nbsp9时左右,伊藤的专列缓缓驶入。安重根此时来到了欢迎队伍的第二排,虽然没有见过伊藤本人,也没看到过他的照片,但是他观察到,俄国人都身着军装,日本人都穿着便服,“一个留着胡须的矮个老人走在最前面,行举手礼”,安重根就此判定“他就是伊藤”。

伊藤博文走到了安重根跟前,距离他只有四五米,安重根从第二排跳了出来,从敬礼的士兵中间,瞄准伊藤博文的要害处,连发三枪。伊藤博文中枪倒地,安重根并无十成把握那是伊藤博文无误,于是又对着“一群日本人中走在最前面的身材高大者”,再发三枪。

伊藤博文所中的三枪命中了左肺、左腰和腹部,随行者们将他转移到了卧铺的车厢中抢救,因为内脏大量出血,随行的医生已是回天乏术。

之后,安重根扔掉手枪,慨然就缚。就在当天,俄国警方在哈尔滨搜捕了众多韩国人,包括金成白家中的刘东夏。而滞留在蔡家沟火车站的禹德淳和曹道先也没能幸免,就在刺杀发生后的大约2小时,他们也被捕。 “哑巴讲演、聋子旁听”

&nbsp26日晚间,俄国宪兵官员把安重根“引渡”到了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这个“转手”过程所援引的法理依据是日韩《乙巳条约》“韩国国民犯法交由日本法庭审判”的条款。但是,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案件发生在俄国治下的哈尔滨火车站,又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对这一事件的审判权究竟属于日本、俄国还是中国,直到今天仍是国际法领域争论不止的一个焦点。

&nbsp10月30日,日本政府派出检察官沟渊孝雄,对安重根进行了讯问。安重根旋即列举了伊藤博文强夺韩国政权、解散韩国军队等十五条罪状。身为日本人的沟渊孝雄听罢,竟然对安重根的慷慨壮烈之举深表同情,甚至赞其为“东洋义士”。刘秉虎告诉记者,沟渊孝雄的回应可能与日本推崇慷慨赴死的精神,因而对安重根产生同情有关,但更多和当时的历史现实相关。明治维新过后,日本国内也发生过多起刺杀政府官员的事件,这些都被定性为政治事件,作为“政治犯”的刺客们无一被处以极刑。

&nbsp1909年11月3日,安重根等人被转移到日本占领下的“关东州”旅顺监狱署中。当年的监狱署就是现在的旅顺日俄监狱博物馆,博物馆副馆长王珍仁告诉记者,从当时监狱的史料和亲历者的回忆来看,安重根在关押过程中并未受到肉体上的虐待,他被关押在单人牢房中,甚至还可以获得“上等大米饭”和“四床棉被褥”、“每天一瓶牛奶”的优待。

但是12月的某一天,安重根突然发现,再次见到的沟渊监察官“言谈表情与往日截然不同”,“时而施加压力、时而胡说八道、时而侮辱谩骂”,他默默想到“这一定是从别的什么地方刮来一阵强劲的风”。王珍仁告诉记者,这股“强劲的风”指的应该是来自日本政府的压力。现在解密的材料中,有一份当年12月2日来自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的电报,这份电报的收信人是当时“关东都督府”的地方法院,小村密令法院,一定要对安重根处以极刑。

&nbsp1910年2月7日,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刑事法庭公开审判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一案。为安重根等人辩护的是日本法庭指派的两位日本律师。其实,在公审前,一位英国律师和一位俄国律师到狱中和安重根会了面,他们是受旅居海参崴的韩国人委派的辩护律师,并已经获得法院的许可。但是开庭的六七天前,沟渊孝雄告诉安重根,“英国、俄国、韩国的律师,一律不准出庭辩护,只聘用这里的官选律师。”安重根当时就已经知道,在这个“审判官、检察官、律师、翻译官、旁听者”都是日本人的法庭上,他的任何回应都将如“哑巴讲演、聋子旁听”。

&nbsp1910年2月14日,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判决安重根死刑;判禹德淳3年徒刑,曹道先、刘东夏各1年6个月徒刑。虽然给了5日的上诉权,但安重根只说了对死刑判决不服的理由,并没有上诉,他说:“我不怕死,所以不上诉。假如我有罪,就罪在我是个善良而弱小的韩国的国民!”

&nbsp3月26日,安重根被押赴旅顺监狱的绞刑室中执行死刑,年仅31岁。(《北京日报》崔乐/文)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