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伊藤博文第一次交锋《李鸿章外交得失录》之十九

作者: 暂无 日期:2012.01.11 点击数:10
北京晨报

【报纸名称】北京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11

【版次】第C06版: 每日连载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

1882年7月,因母亲去世回老家安徽奔丧的李鸿章,突然接到朝鲜发生兵变的消息。7月23日,朝鲜汉城驻军因俸米事件发生兵变。乱兵冲入王宫,杀死大臣,捣毁住宅,并袭击了日本公使馆,杀害了8名日本人。兵变后,日军开赴朝鲜,以平乱之名占领朝鲜王宫。

李鸿章回乡后,让其淮军老部下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此时,中法战争正在交涉的紧要关头,日本人又在朝鲜生事。李鸿章担心毫无外交经验的张树声勉为其难,赶忙写信给他。他说:“你赶紧给朝廷上奏让我回去。我回去了,你可以去南方当两广总督。如果你不愿意去南方,则我俩合作,我署理北洋大臣,你署理直隶总督。如何”同在官场,把话说得如此明白,毫不客气,李鸿章无处不露着凛然霸气。张树声赶忙给朝廷上奏,建议调李鸿章回任,说“以李鸿章之宿望,不独朝鲜倚以为重,即日本亦久慑其名……事情纷杂,非李鸿章不能处理”。

李一回天津,即从朝鲜传来了好消息:淮军首领吴长庆已率兵将朝鲜兵变的幕后指使者——朝鲜国王的父亲大院君捉拿,不日将押解回国。

1884年12月,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又策动朝鲜亲日势力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大清驻朝统帅袁世凯率兵两千,攻入王宫解救了朝鲜国王。政变不到一周就宣告失败。次年2月,李鸿章在天津迎来了日本特命全权大使伊藤博文,他是来交涉朝鲜问题的。这是当时中日两位代表人物间的第一次交锋。

这一年李鸿章63岁,颇有些倚老卖老的姿态,并不把45岁的伊藤博文放在眼里。他言语中多轻蔑、命令的口气。双方各持己见,会谈3次仍无结果。伊藤博文以罢谈相要挟,李鸿章厉声呵斥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你们,若因此决裂,我只有预备打仗了!”此时,中法之战已经言和,李鸿章已无后顾之忧,可全力对付日本。

清军牢牢控制着朝鲜,日本短期内难以扭转局面。伊藤博文见中断谈判并无好处,只好回到了谈判桌上。

会谈中,李鸿章的傲慢让伊藤博文很受刺激。伊藤可说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富国强兵的精神领袖,来到中国后,竟受到李鸿章的如此呵斥。他日后屡屡提及受此屈辱,深以为恨。

翁飞:李鸿章有个观念:我们毕竟是同文同种,我们是黄种人,所以我们两国应该联手。西方人论势不论理,我希望我们可以共同处理这样一个乱局,将来我们应该共同约定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处理朝鲜问题。伊藤当时就让速记官把它记了下来。这样,就留下了一个“将来共同处理朝鲜”的结果。这是李鸿章酒后失言,是外交上一个不明智的举措。

1885年春,中日两国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利用李鸿章的失言,伊藤为日本争取到了“朝鲜有事即可出兵”的权利。李鸿章外交生涯中的这个罕见纰漏,为后来的中日战争埋下了祸根。

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者梁启超,日后在比较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时认为:伊藤博文曾游学欧洲,知道政治之本在于法制,所以他能够制定宪法为日本长治久安之计;李鸿章则只有拆东补西,画虎效颦,“而终无成就也”。他说:“日本之学如伊藤者,其同辈中不下百数,中国之才如鸿章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