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伊藤博文

作者: 俞飞 日期:2014.02.19 点击数:40
法治周末

【副篇名】1909年10月26日,瑟瑟秋风下的哈尔滨,寒意渐浓。上午9时,火车站内外数千名俄罗斯军警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早早列队

【作者】 俞飞

【报纸名称】法治周末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2.19

【版次】文化

【入库时间】20140330

【全文】

安重根见洪锡九神父和两个弟弟

俞飞

不久前,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哈尔滨举行开馆仪式。日本政府“提出抗议”,称“安重根是暗杀伊藤博文首相并因此被判死刑的恐怖分子”。中国对此作出回应:安重根是著名的抗日义士,也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设纪念馆完全正当。不接受日方所谓的抗议。韩国则痛批:日本美化侵略史,伊藤博文才是罪魁祸首。

安重根何许人也?竟在百年后,牵动东北亚各方角力?

伊藤博文殒命哈尔滨

1909年10月26日,瑟瑟秋风下的哈尔滨,寒意渐浓。上午9时,火车站内外数千名俄罗斯军警如临大敌,严阵以待。早早列队迎候的各国领事团代表,翘首以待。摄影师架好了机器,预备拍摄宣传片,一切无不显示贵宾即将大驾光临。

这位神秘来宾不是别人,正是日本政坛常青树、4任首相、时任枢密院院长的伊藤博文。这一次,他身负重大使命,前来与俄方商谈机密事宜——吞并朝鲜半岛、进一步干涉中国内政、划分日俄在东北的势力范围。

俄罗斯高度重视,派出特使财政部部长戈果甫佐夫亲自迎接。伊藤博文的列车刚停稳,他旋即上车,与伊藤寒暄,专列上二人密谈二十多分钟。随后,伊藤在一干文武官员簇拥下,缓缓走下列车。

拼命舞动太阳旗的日本侨民,大喊“欢迎”,俄国军乐队高奏乐曲,礼炮齐鸣。阅兵式结束,折返回身的伊藤,向侨民问候致意。

就在此时,“砰”的一声,刺耳的枪声突然响起。说时迟那时快,一个戴着鸭舌帽、穿着旧西装的青年冲出欢迎人群,摆脱俄国警卫,枪口朝着伊藤,“砰砰”又是两枪。三声枪响,混杂在劈啪作响的花炮声中,让现场的人们不知所措。眨眼间,缓过神来的众人四散逃命,一片混乱。

冲上前来的俄国宪兵将开枪的人当场扭住。那人抛掉手枪,镇静地用俄语高呼三声:“高丽亚乌拉”(朝鲜万岁)!血流不止的伊藤,被人七手八脚地抬上了专列。弥留之际,他低声问了一句“这是谁干的?”当知道好像是个朝鲜人干的时,他骂了句“八格牙路(混蛋)”,便陷入了昏迷。三枪命中伊藤左肺、左腰和腹部,医生回天乏术。半小时后,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殒命哈尔滨。

现场的俄国摄影师万万想不到闯入一位不速之客,但摄影师镇定地把整个事件全部拍摄了下来。这部极具史料价值的新闻纪录片,随后在哈尔滨公映。纪录片胶片“共长五百尺”,完整记录了伊藤遇刺全过程。很快,东京印刷局不惜重金,买走拷贝,影片从此再无下落。

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的主谋伊藤,在哈尔滨遇刺身亡。当天电报一发出,全球报刊争相报道。日本报刊骂安重根是暴徒、无知之辈;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报刊,则客观中性地报道了该事件。

亚洲第一义侠

成功刺杀伊藤的这位朝鲜人,章太炎赞其为“亚洲第一义侠”,名叫安重根,时年30岁。

1879年9月,朝鲜黄海道海州邑一户安姓人家喜得贵子,起名重根,字应七,得名于胸腹上的七颗黑痣。安氏诗书传家,祖上多为儒生名士。安重根幼年习武,汉学功底扎实。后来他在狱中完成的著作,都是用中文写成。他16岁随父亲改信天主教,接触新学问。1905年自上海归国,设立学校,培养人材。

此时的朝鲜(朝鲜王朝时期,定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国事如麻,日本虎视眈眈,蚕食鲸吞。1906年,伊藤到朝鲜,任第一任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官吏,发号施令,成了朝鲜的“太上皇”。伊藤出任“太子太师”,胁迫朝鲜太子赴日留学,培植未来俯首听命的傀儡。1907年,他强迫朝鲜签订不平等条约,军队也遭解散。朝鲜沦为不折不扣的殖民地。

朝鲜爆发大规模反抗运动。一腔热血的安重根,目睹家国沦丧,立下了“以尚武主义,挽回民弱,以扶国危”的志向。他变卖家产,投身救国运动。随后,他亡命俄罗斯远东,献身于义兵运动。

1909年,安重根召集11位战友,成立“断指同盟”。断指,历来是朝鲜仁人志士激烈的明志方式。12名朝鲜爱国者,砍断左手无名指,鲜血集在碗中,安重根蘸着鲜血,在太极旗上用汉字写下“大韩独立”。“诸位等着瞧吧,不出三年,我一定叫伊藤博文这老贼死在我的枪下。”安重根发誓。

不久,伊藤奉命踏上了前往中国东北的“私人旅行”。来华前,伊藤写下汉诗:“秋晚辞家上远程,车窗谈尽听虫声。明朝渤海波千尺,欲悼忠魂是此行。”首句似谶语,伊藤踏上的“远程”,正撞到了安重根的枪口,成了一条有去无回的不归路。

得知伊藤活动日程的安重根,在黑市购买了勃朗宁手枪,将子弹头锉成了十字形。这种不规则的弹头形状,会在打入人体后造成翻滚,杀伤力更大。1909年10月22日晚,安重根从《远东报》获得宝贵的信息:“伊藤博文将乘坐专列,于25日下午从宽城子站出发前往哈尔滨。”安重根推算,伊藤到达哈尔滨的时间应是次日9时左右。

策划好刺杀活动后,安重根提笔诀别:“丈夫处事兮其志大矣,时造英雄兮英雄造时。雄视天下兮何日成业,东风渐寒兮壮士义烈。忿慨一去兮必成目的,鼠窃○○(代指伊藤)兮岂肯比命。岂度至此兮事势固然,同胞同胞兮速成大业。万岁万岁兮大韩独立,万岁万岁兮大韩同胞!”

安重根扮成日本侨民,大摇大摆地进入哈尔滨火车站。虽然他从未见过伊藤本人,也没看过照片,但观察到“一个留着胡须的矮个老人走在最前面,行举手礼”,安重根断定他就是伊藤。

安重根刺杀了伊藤,兹事体大。当天,俄国宪兵官员匆匆将安重根引渡到日本领事馆。引渡的法理依据是日韩《乙巳条约》“韩国国民犯法交由日本法庭审判”的条款。不过,案件发生在中国领土上,俄国治下的哈尔滨火车站,这一案件的审判权究竟属于日本、俄国还是中国,原本存在不小争议。但清政府与俄国,对于“烫手山芋”,避之唯恐不及。俄方火速引渡,清政府的反应更是处处谨慎小心,唯恐开罪强邻。

审理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案

1909年10月30日,日本检察官沟渊孝雄对安重根展开讯问。安重根侃侃而谈,列举伊藤强夺朝鲜王朝政权、解散朝鲜军队等15宗罪状。检察官听罢,也深表同情,赞其为“东洋义士”,“想必不会处以死刑”。武士道推崇慷慨赴死的精神,且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多起刺杀官员事件,均定性为政治事件,贴上“政治犯”标签的刺客无一处以极刑。

11月3日,安重根被转移到日本占领下的旅顺监狱,并未受到肉体虐待。他可获得“上等大米饭”和“四床棉被褥”、“每天一瓶牛奶”。

不久,伊藤遗体运回日本,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风向突变,12月2日,外相小村寿太郎发出绝密电报,收信人是“关东都督府”下属地方法院。小村密令法院:务必对安重根处以极刑,以儆效尤,云云。

沟渊检察官见风使舵,“言谈表情与往日截然不同”,“时而施加压力、时而胡说八道、时而侮辱谩骂”。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安重根,一笑置之。

与此同时,流亡海外的朝鲜人则欣喜若狂,把安重根视作“带来了一线曙光的英雄人物”。《大东共报》撰文指出,安重根刺杀伊藤是爱国者的报仇。民族英雄能否获得律师的有力辩护,牵挂朝鲜同胞的心。旅居海参崴的朝鲜人出钱出力,委派英国、俄国律师前去辩护。律师们获得法院许可,和被告会面。但是在开庭六七天前,沟渊检察官厉声表示:“英国、俄国的律师,一律不准出庭辩护,只能聘用这里的官派律师。”

次年2月7日,万众关注的“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一案,在关东都督府地方法院刑事法庭公开审判。法庭指派两位日本律师:水野吉太郎和镰田正治,聊备一格。为了避免授人以柄,日本政府竭力淡化本案政治色彩,定性为普通凶杀。被告慷慨陈词:“我是为了具有四千年历史的祖国和两千万同胞,一举处决蹂躏朝鲜主权、扰乱东洋和平的奸贼。正因如此,我的目的是正大光明的。”

安重根在法庭上阐述了义举的正当理由和目的,揭露了伊藤侵略朝鲜半岛,破坏东亚和平的15条罪状。“我杀伊藤博文是独立战争的一部分,而我站在日本法庭,是因为战争中失败当俘虏所致,我不是以个人资格干此事的,而是以义兵参谋中将的身份,为祖国的独立和东洋的和平而做的。所以,应当根据万国公法来处理我。”安重根自我辩护道。

法官见势不妙,宣布休庭,再审时不许外人旁听。最后,安重根阐述了东洋要和平、日朝要友好、朝鲜要独立的观点。在这个“审判官、检察官、律师、翻译官、旁听者”全是日本人的法庭上,再滔滔雄辩,也不过是“哑巴讲演、聋子旁听”。

一周后,地方法院火速下判,判决安重根死刑,5日内有权上诉。安重根放弃上诉,从容赴死。“我不怕死,所以不上诉。假如我有罪,就罪在我是个善良而弱小的国家的国民!”他向法庭提出要求,“把刑期推迟一个多月”,以完成写作计划。

牢房里,安重根书写下“一日不读书,口中生荆棘”条幅,他完成自传《安应七历史》。而《东洋和平论》则刚刚写下序和前言,就戛然而止。1910年3月26日,安重根身穿传统的纯白绸民族服装,从容走上绞刑台,年仅31岁。日本政府并未把英雄遗体交给亲属,而是埋在监狱后山,千方百计消除痕迹,具体地点至今成谜。

死前,安重根留下《最后的遗言》:“我死之后,希望把我的遗骨埋在哈尔滨公园旁,等我们恢复主权后返葬到故国。当大韩独立的消息传到天国时,我一定会欢呼,高唱万岁。”

民意舆论齐赞扬

与清政府生怕惹祸上身的态度相比,中国民众和舆论反响空前热烈。上海《民吁日报》、《上海时报》、《申报》,天津的《大公报》,香港《华文日报》密集报道,将安重根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作类比。

《民吁日报》发表社论:“今日韩人飞此一弹……抵万人之哭诉,千篇之谏书。”北京《正宗爱国报》称赞:“不要再说朝鲜没有人才。”《大公报》强调:“即使朝鲜这一国家灭亡,朝鲜的人心没有死去。”

安重根殉国,中国各界名人纷纷题词,以表敬意。孙中山题词:“功盖三韩名万国,生无百岁死千秋。弱国罪人强国相,纵然易地亦藤侯。”身在日本的梁启超作诗《秋风断藤曲》赞颂:“黄沙卷地风怒号,黑龙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毕,狂笑一声山月高。”而民国的军阀也慷慨解囊,救助安重根的后人。

刺杀伊藤事件,很快被搬上中国艺术舞台。1910年,任天知在上海组建了“进化团”,创作话剧《安重根刺伊藤》公演数月。李大钊编写《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影剧本,普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五四”运动爆发,南开中学排演话剧《安重根》,邓颖超反串饰演安重根,并结识了话剧指导周恩来。后来,周恩来如此评价道:中日甲午战争后,中韩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就是在20世纪初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伊藤博文开始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