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的命运是民族悲剧的缩影——省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夏冬波访谈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11.24 点击数:0
安徽市场报

【报纸名称】安徽市场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11.24

【版次】第B6版:品读周刊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记者: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但现在有资料称他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而发家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夏冬波(以下简称夏):据近代诗人、学者陈诗(庐江人)在其《丁汝昌传》中介绍“咸丰荒旱,(汝昌)父母亦逝。太平军过庐邑,掠人入伍。汝昌被掠,从至皖城(今安庆)。与同馆者则桐城程忠烈学启也。倾怀效能,意气相得。”很明白地交代了丁汝昌是在太平军攻占庐江之后,被征掠加入了太平军的。时间是在咸丰四年(1854),与桐城程学启同时驻防安庆省城。咸丰十年(1860),曾国藩、曾国荃等率湘军围攻安庆城时,在屡挫湘军之后,经曾氏兄弟拉拢和威逼,程学启率82名干将叛逃,投降了曾国荃,加入了湘军,丁汝昌也在其中。

1861年冬,曾国藩命其门生李鸿章招募淮军,并将程学启开字二营等湘军拨归淮军,丁汝昌也于此时被编入了淮军行列。

同治元年(1862)三月,程学启、丁汝昌等作为首批淮军入沪平定苏南及上海一带的太平军。是年八月,在与太平军大战于四江口之时,刘铭传见丁汝昌作战勇敢,便将丁汝昌“乞置帐下”,充当哨官,统亲兵100人。旋又改统马队,升任营官,后授参将。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丁汝昌升为副将。后又统先锋马队三营,随刘铭传参加镇压东、西捻军的战争。同治七年(1868),东、西捻军失败,丁汝昌以军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成为淮军中的一员大将。

湘、淮军是因清廷为剿灭太平军而组建的非经制军队。因此,从丁汝昌比较曲折的从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丁汝昌早年确曾参加过平吴剿捻的战争。

记者:相传刘铭传要杀丁汝昌,事情的起因与结果是如何?

夏:关于刘铭传欲杀丁汝昌的史料,主要是来源于陈诗《丁汝昌传》。说:“时议裁兵节饷,刘(铭传)欲裁马队三营,置汝昌于闲散。汝昌时别屯,陈书抗论,刘怒其梗,命将召至而戮之。有相告者,汝昌亟率亲信十二人乘马驰归里。……”是说清廷在平吴剿捻后,欲裁军节饷,丁汝昌因被裁撤与刘铭传抗争,刘欲杀之。陈诗并未交待发生此事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但丁汝昌在淮军中被裁撤并且在汪郎中村(今属居巢区)生活数年确是事实。至于刘铭传是否有可能说了此话,我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在淮系集团中,李鸿章早期对刘铭传,也是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之。

记者:丁汝昌曲折的人生经历,是他悲剧命运的祸根吗?

夏: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后来投湘入淮,平吴剿捻,这是事实。丁汝昌由步兵而率三营马队,因军功而至淮军大将,后裁撤赋闲。津门拜相后,由陆军而督操北洋水师,至统领北洋水师,后升任北洋海军提督,成为大国上将,走向人生的辉煌顶峰。这些均不足以成为一个人悲剧的祸根。丁汝昌悲剧的根源在于“生于末世运偏消”。他之所以成为悲剧人物是那个时代列强侵略、清廷腐败、国势衰微而至民族悲剧的一个缩影。

记者:甲午战败,除了朝廷因素,丁汝昌需要负什么样的责任?

夏:身为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甲午战败,难脱其咎。诸如指挥失当,束伍不严,以戴罪之身又几近花甲之年,身心俱疲而不能积极捕捉战机等等。但追究战败之责任,从战争的正义性来说,以日本天皇为代表的战争发动者,违反国际公法,发起侵略战争,日本应承担挑起甲午战争的全部责任。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大修颐和园工程,挪用巨额海军军费。战争发起而麻木不仁,还在做寿庆贺!还有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直接领导者,御敌战和不定,指挥失当,统筹国力无方,理应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

记者:丁汝昌最后的自杀有没有回转的余地?

夏:丁汝昌抱定必死的决心是在甲午海战之前,这与他的忠勇禀性、性格操守分不开。丰岛海战后,已遭革职,戴罪自效。他很想战死疆场,可惜数次被救。李鸿章命令其战败可走烟台,遭他拒绝;日本海军司令伊东佑亨的诱降,丁汝昌不为所动。历时十几年创立的北洋海军战败,丁汝昌抱定誓与军舰共存亡的信念,因而刘公岛自杀,是丁汝昌早已准备的选择。

记者:用您的观点和看法,您是怎样看待丁汝昌的?

夏:丁汝昌的一生是坎坷曲折而又壮怀激烈的。他出身于贫苦农家,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走得那么高,那么远,不容易。尤其是丁汝昌43岁以后津门拜相,而“倚为横海楼船之选”。献身海防之后,为创建北洋海军操劳奔波,保卫万里海疆,其功自不可没。为抵御日本侵略浴血奋战而宁死不降,以其忠贞爱国之气节而留名史册,为后世所肯定和称颂。丁汝昌理应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尊崇的一位高级爱国将领。

(本期策划、整理:张亚琴 胡作法)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