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

作者: 李厚木 日期:2010.08.13 点击数:30
巢湖日报

【作者】 李厚木

【报纸名称】巢湖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0.08.13

【版次】第5版(头版)

【入库时间】20110110

【全文】

今年2月,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逝世115周年。丁汝昌,字禹廷,祖籍我市庐江县石头镇,后迁居巢区汪郎中村。其人生经历传奇而坎坷。

贫寒出身当兵谋生

清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巳时(1836年11月18日上午),庐江县丁家坎村贫苦农民丁灿勋喜得一子。丁家赤贫,便把改变家境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孩子的身上,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先达”。意欲有朝一日能率先发达,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为实现这个理想,小先达的父母从牙齿缝里刮下点银两,7岁起便把他送进私塾读书3年,后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停学帮工维持生计。十几岁时,父亲送他到同族伯父家的豆腐坊一边帮工、一边学徒,没有工钱,只图眼前糊嘴和日后出路。可是伯母经常打骂,无法忍受,丁先达便产生寻机另找出路的想法。

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一连数月没下透雨,庄稼干得点着火,父母双双卧病在床,食不果腹的丁家无钱治病。年幼的丁先达眼睁睁地望着父母双双病饿而死。据当地人传说,丁先达父母死亡时买不起棺材,只能将家中的木柜作为棺材而葬之。年仅14岁的丁先达自此便成了孤儿。

1854年1月18日,太平军来到庐江。丁先达觉得机会已到,毅然抛下手中的活计,投入其行列,混碗饭吃。自此,开始了他漫长多变的军旅生涯。这年他18岁。

作战勇异初有发迹

丁先达当兵后就参加了庐江争夺战。不久,又随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1861年,安庆太平军被湘军围困,丁先达随其上司投降湘军。此后改名丁汝昌。在湘军中他作战勇敢,表现颇佳,攻克安庆后,论功行赏,丁汝昌升任千总,充当营哨官,属最基层军官,大体相当于现在中尉以下军衔、排级军官。

当时李鸿章正在组建淮军,丁汝昌随营被曾国藩拨归李鸿章部下。同治元年(1862年)春夏之交,丁汝昌等随李鸿章乘轮船前往上海镇压太平军。八月,配合刘铭传与太平军作战,刘铭传见丁汝昌“骁果异之,乞置帐下”。意思是看他作战异常英勇果敢,请李鸿章将丁汝昌调入他的部下,仍充哨官,领兵100人。很快改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大体相当于现在校官军衔、团级军官。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败亡。丁汝昌又因功升为副将,大体相当于现在师级军官。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另一支起义军——捻军作战。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失败,丁汝昌授总兵,加提督衔。大体相当于现在少将军衔、军级军官。赐协勇巴图鲁勇号(荣誉称号)。

恩师请命海防留任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裁军节饷,刘铭传拟裁去丁汝昌部马队3营,丁汝昌致书抗议,刘铭传怒其不执行命令,欲杀之。丁汝昌闻讯,驰归故乡,幸免一难。

回家的这一年丁汝昌38岁。拼死拼活干了20年,原本想今后会有更大发迹,既可济世救民,又可光宗耀祖,如今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丁汝昌懊恼至极。

光绪三年(1877年)丁汝昌的机会又来了。当时甘肃正发生一起牧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剿灭,正需用人。丁汝昌接到朝廷指令将他派往甘肃镇压起义军。丁汝昌不大愿意到那苦寒之地,便抱着一线希望去拜见自己过去在淮军的顶头上司、老恩师、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的李鸿章,恳求其能否为自己另谋良差。恰巧,当时李鸿章正在筹建海军,正需用人。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欣然答应留下,便以丁汝昌“伤病复发”为由,奏请将他暂留麾下。

光绪五年(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东”、“镇西”、“镇南”、“镇北”4艘蚊子船来华,北洋军舰日多。李鸿章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

历练有素拜命提督

光绪六年(1880年)底,李鸿章为了使丁汝昌得到锻炼,便派他带队到英国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号巡洋舰。在英期间,丁汝昌不辜负李鸿章所望,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尽量多看多闻多访,增长自己的见识。他先后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晤。观看了最新型军舰的图纸和模型。还特意绕道德国,视察了中国在这里订购的正在建造中的“定远”舰。此外,他还先后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炮台、军港、造船厂和兵工厂等。欧洲之行使丁汝昌大开眼界,对西方近代海军有了较深的了解。此次赴英接舰困难重重,险境多多,差点丧命,历时一年,行程万里,于第二年底回国,圆满完成了艰巨任务。

光绪八年(1882年)六月,朝鲜京城爆发兵变,国内局势大乱,日本借机出兵朝鲜。清政府派丁汝昌率舰开赴朝鲜平息事态。丁汝昌以擒获兵变祸首朝鲜太上皇李■应为先机,使日本干涉朝鲜的计划落空。随后李鸿章上奏,称丁汝昌久历戎行,才明识定,前往英国督带快船回华,创练水师,讲求西法,能耐劳苦,此次扬威域外,足张国体。清政府赏丁汝昌穿黄马褂,这在当时是极高的政治待遇。

此后的数年中,丁汝昌率领海军操练、巡洋、处理日常事务,成为北洋海军中不可替代的人物。

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季,清政府定北洋海军官制,颁《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李鸿章奏准丁汝昌任海军提督。至此丁汝昌真正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海军司令。

甲午力竭以身殉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夹在以光绪为代表的“帝党”主战派和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主和派的争斗之间,左右为难。清政府给丁汝昌所下命令,前后矛盾,混乱不堪。既要其远行寻找日本舰队决战,又命令舰队不得远离。丁汝昌不知如何是好,难有作为。一些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借机指责他,清廷欲降旨革职。因李鸿章的辩护,才暂免处分。

八月十八日,护送陆军赴朝后正准备返航的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遭遇,黄海海战爆发。战斗开始后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伤,但仍坚持坐镇于舰首甲板上指挥,以励士气。经过近5小时的鏖战,中日双方互有损伤,难分胜负。

此后,丁汝昌屡被革职,屡被留任,甚至差点被清廷下令交到刑部治罪,在部属的请愿和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才改令,待其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

丁汝昌当时所处的环境虽十分恶劣,但他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在荣成登陆,陆上清军虽奋力抵抗,还是败退,陆上炮台落入敌手,使得日军得以从陆上后路包抄、海上正面进攻北洋海军。北洋海军腹背受敌,局势十分严峻。

丁汝昌力撑危局,亲率将士多次击退日军的水陆夹攻,展示出海军将士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但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丁汝昌再也无力抵抗了。

三十日,即光绪二十年除夕,日方乘机送来劝降书,不仅许以保全性命,而且还有高官厚禄相送。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以身殉国,以保民族气节、国格、人格。劝降与反劝降僵持到春节正月十七,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岛上已是弹尽粮绝后,当晚服鸦片自杀,延至次日清早辞世。

丁汝昌死后,军中败类假丁汝昌名义向日军投降,至此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的失败并非丁汝昌一人之过,主要是政治上的昏庸腐败、装备上的落后陈旧、战略上的战和不定等原因。

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丁汝昌的悲剧结局。清政府花巨资筹建的北洋海军葬送在丁汝昌之手,当然饶不了丁汝昌,加之政治斗争的攻击,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在有正义感人士力争下,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丁汝昌重修墓葬,并为其树碑立传,在原北洋海军驻地威海刘公岛建立了丁汝昌纪念馆,海内外无数游客前往瞻仰凭吊,这也算是对爱国将领丁汝昌的慰藉了,英雄的在天之灵也得以安息了。

寻踪后裔多有出息

丁汝昌有二子:长子丁代龄。花翎五品衔。代龄生一子,丁发聪。丁发聪生三子:丁荣沐、丁荣澍、丁荣涛。丁荣澍解放前为新四军做了许多工作,解放后在家乡任教。丁荣涛于1948年参加革命。入伍后,被分在解放军巢南四分区医疗队,曾授过奖章。1956年转业到巢湖地区医疗卫生部门工作至离休。

次子丁代禧,诰授通议大夫,二品衔江苏候补道。代禧生四子:丁发俊、丁发宽、丁发泽、丁发惠。丁发俊清朝花翎候补县,生二子:丁荣寿、丁荣根。

丁发惠武艺高强,曾在冯玉祥手枪队任副队长。后被冯玉祥派去支援延安,写过一封家书说:随队出征,若有不幸也是家庭之光荣。从此,再无音讯。想必献身沙场。

丁发宽生二子:丁荣武、丁荣勋。丁发泽生三子:丁荣经、丁荣纶、丁荣绅。丁荣纶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成为革命烈士。丁发惠生二子:丁荣纲、丁荣纬;三女:丁亚华、丁亚芳、丁亚苏。

丁亚华1939年参加新四军,与时任团长的张■秀结为伉俪。此后,丁亚华随张■秀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为国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夫张■秀上将,曾任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13岁参加红军,戎马生涯数十年,解放后还率部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高师长,就是以他事迹为原型的。老将军著有回忆录《军旅生涯》,于2009年8月病逝,享年95岁。

丁亚华现居北京。其子孙大多在部队任职,其中长子张政民中将,曾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荣立3等功,现离休。丁亚华弟丁荣纬、妹丁亚苏等也都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丁亚苏曾任解放军81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立一等功一次,其他立功达10次之多,参加过抗美援朝,获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现离休,住南京。

丁汝昌的后代大多乐善好施,这也是丁汝昌遗传下来的家风。丁汝昌曾在自己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还捐资家乡庐江办学。捐助家乡巢县高林修路、修庙。军中谁家有困难、有大事,他都有援助。有时还自己出资奖励有功将士。

他的后裔大多也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曾孙丁荣澍常开仓接济新四军粮食,还从自家院中的花台下挖出埋藏的银元供新四军购买枪弹打日寇。先后就有其孙媳妇张德媛,曾孙辈丁亚华、丁亚苏,第五代孙辈丁昌仁、丁昌明、丁爱平、丁晓明、丁小龙,第五代外孙张卫民,第六代孙女儿丁楚凡等十多人向国家捐出数十件丁汝昌的文物。这些文物有龙凤团花桌围、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石印盒、砚台、西餐具等。表现出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文物分别收藏在威海市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安徽省文物管理部门和国家军事博物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