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镇的丁汝昌

作者: 暂无 日期:2013.05.29 点击数:20
铜陵日报

【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05.29

【版次】7: 副刊

【入库时间】20130710

【全文】

左中

素爱冷风景,冷风景如天真烂漫的孩子,真实中透着股可爱劲。石头镇就是巢湖的冷风景之一。石头镇的丁汝昌留在这里的遗迹,远逊于威海刘公岛———镇口有雕像一尊、附近有家祠一座,仅此而已。

清晨七点到石头镇时,满镇都是机器的轰鸣声,一种滚筒样的转轴上绕满银白的尼龙丝———他们是在织渔网,石头镇号称“中国渔网之乡”,渔网制作是其支柱产业。坐落于镇口的丁汝昌雕像,天庭饱满、高大威武,与历史照片中的出入颇大;基座正面是祖籍泾县的中国文史馆馆员吴小如题写的 “北洋海军提督 丁汝昌”几个字、背面则是生平云云,余无其他。

听说附近还有他的家祠,几经打听,才被告知:由马路对面“汝昌酒店”的一个路口进去,走个三四公里就到了。这条村村通水泥路上,放鸭子、挑米面、扛渔网的,往来其间。朝阳遍洒原野、抽穗的晚稻绿意茵茵;不远处的村庄隐现于缥缈的乳白色晨雾中,宛如幻境。刚转到一座村庄,就在村东头的路边,发现一座旧民居,斑驳的墙面上钉着块牌子,上写“淮军爱国将领丁汝昌遗迹 丁氏祠堂”。祠堂很小,一门两窗而已。透过窗户,看见里间堆放着铧犁、稻谷桶等农具,后院杂乱不堪,院墙上吊着两只青南瓜。西侧紧挨一农户,一位手捧饭碗的老奶奶正站在门口看我的热闹。问起祠堂,她打开了话匣子:这里叫“丁家坎村”,这祠堂是老祠堂的一个耳房,正厅是她家现在的位置,西边那块空地原来也有一个耳房。后来镇里盖房子,就把这祠堂的砖给拆那边去了。我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她说:“我几岁时,这个祠堂就这样子了”。打量了一下:老奶奶得有六十多岁了吧。“那你家和丁汝昌是一个祠堂的吗?”她点头说:“我们是一家的啊!”,她还告诉我:丁汝昌的孙子还回来过。

“这祠堂马上要修了”,她自语道。

丁汝昌出身寒苦,父母饿死于饥荒。孤儿的丁汝昌,靠常年给人磨豆腐、打长工和放鸭子度日,当太平军打到这里时,他就跟太平军走了———为糊口饭吃。后来,湘军在安庆围攻太平军,困守中的丁汝昌跟在上司程学启后面投诚了,对投诚的他们心存疑虑的曾国荃,每次打太平军时,都格外照顾他们“前排就坐”———令其冲锋陷阵,这反倒成就了丁汝昌的“悍将”之名。后被划入淮军的丁汝昌,在平定太平军和剿捻中,因战功卓著而崛起。期间,他曾因裁军一事状告顶头上司兼老乡刘铭传而差点被杀。因为李鸿章的器重,他受命打造北洋海军。客观地说,丁汝昌主政北洋海军时,军纪松弛到士兵们在炮架上晒衣服的地步。这个当时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海军,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即灰飞烟灭,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国内政治派系恶斗使然。就像当年很多人将晚清卖国的屎盆子全扣在李鸿章头上一样,丁汝昌也不过是政治牺牲品之一。甲午海战中,丁汝昌在失去后援、又不愿投降的悲愤绝望中,吞食鸦片自杀殉国。尽管丁汝昌也曾在驻地刘公岛上置产出租以谋利,甚至还和方伯谦为娶一个风尘女子而争风吃醋,但他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的道德完人。虽然有人对他的日常操守多有诟病,但在民族气节上,他却在生命最后一刻实现了其精神的涅槃。

关于丁汝昌在巢湖的遗迹,还有两处———一处是巢县高林镇 “汪郎中村”———发迹后的丁汝昌,听算命先生说庐江之“庐”寓“炉”,丁家坎之“丁” 寓“钉”,“钉子不能放在炉火上烤”,便举家由出生地庐江丁家坎村移居到高林汪郎中村,他就是在这里躲过了刘铭传的追杀。另一处是无为严桥镇的小鸡山,丁汝昌因惟李鸿章命是从而令光绪反感。所以丁汝昌自杀后,光绪下令不予回原籍下葬!直到袁世凯时,才被平反而归葬故里于小鸡山。其遗体却在“三年自然灾害”时,被公社在平整土地时意外挖出,然后神使鬼差地烧了;优质棺木做了公社食堂的砧板;陪葬品被拿去换了生活物资,据说玉器等还换了一辆在当时属奢侈品的自行车。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