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碧海忠魂喋血舰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11.24 点击数:10
安徽市场报

【报纸名称】安徽市场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11.24

【版次】第B4版:品读周刊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故居

议事厅,当年丁汝昌就是坐在这里指挥战斗的  

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亦作雨亭,号次章。原籍安徽凤阳县。这位陆军行伍出身的海军将领,是以其所任之北洋舰队提督一职而为其军事生涯之最辉煌顶点的;而他在这一显赫职位上所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又将他送到生命的尽头。甲午战争中,在进退两难、无以解罪的情况下,丁汝昌不顾上令,选择了一条株守军港直至船没人尽而后已的末路,给这位英勇却不善战的海军统帅披上了一件充满悲剧色彩的厚重外衣。可丁汝昌在最后关头的宁死不降之举,为他自己守住了历史的晚节。虽然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丁汝昌的悲剧人生,但丁汝昌仍无愧是一位理应受到尊敬的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民族气节的高级爱国将领。

自幼失去双亲

1836年11月18日,也就是清朝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丁汝昌出生在安徽省庐江县原北乡石嘴头村一户农民家中。丁汝昌的父亲丁灿勋,以务农为生,生活贫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读了三年书,因家境贫穷,自10岁起失学,出外帮人放牛、放鸭、摆渡船等,以补贴家用。十四五岁时,被父亲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学徒。令人遗憾的是,咸丰元年(1851年),庐江一带发生严重灾荒,丁汝昌父母先后病故。

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苏金陵(今南京),遂在此定都并改其名为天京。同年,太平军北上安徽巢湖地区,并攻占了庐江县城。16岁的豆腐作坊学徒工丁汝昌抛下自己手中的磨盘推杆,投奔了太平军。不久,丁汝昌随太平军所部驻守当时的安徽省城安庆,自此开始了漫长而多变的军旅生涯。1861年夏季,由湘军统帅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指挥的湘军重兵围攻安庆,经过一番相持不下的攻守作战,城内太平军弹尽粮绝。丁汝昌所在的太平军程学启部300人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

1861年底,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程学启率领他的部下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1862年,丁汝昌率淮军部队调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及其小刀会。由于在作战中特别英勇,丁汝昌被淮军名将刘铭传归至帐下,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将军衔。此后,丁汝昌统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先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186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

连夜弃官奔回故乡

1874年,清朝政府动议裁减军队。淮军提督刘铭传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这项裁军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强烈抗拒。刘铭传就暗中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 ,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

在家赋闲几年后,丁汝昌于1877年秋天动身北上,到北京去谋求差使。慈禧太后亲自在紫禁城内召见了这位当年战功卓著的淮军将领。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正在指挥西征收复新疆的战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战英勇,奏请调往甘肃差遣。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赴任。于是丁汝昌从北京驰赴天津,去拜谒自己淮军的老上级、现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要职的李鸿章,想请这位同乡恩师为自己另谋良差。李鸿章马上接见了自己当年的淮军部将丁汝昌,他对丁汝昌表示:“目前创办西式海军,缺人统率,你若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后自可委以重任。”于是,丁汝昌呈请兵部批准,重入李鸿章的门下。

开启海军指挥官的生涯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英、法两国留学;不久,在英国订造的4艘炮舰全部驶回国内。李鸿章原要任命道员许景澄出任水师督操,但由于许景澄此时颇遭异议。从海军发展的长远考虑,需要有淮军出身的武将来统辖震慑,因此李鸿章将未来海军统领的人选内定为久经战阵的丁汝昌。1879年底,李鸿章正式奏准将丁汝昌留北洋差遣;丁汝昌旋被委任督操北洋水师炮舰,正式开始了他的海军指挥官生涯。

1880年底,清政府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的1350吨级的巡洋舰“超勇”号和“扬威”号竣工,丁汝昌奉命率邓世昌等官兵水手200多人乘船赴英国接收两舰。他在英、法、德诸国参观了炮台、军港、造船厂和兵工厂等,大开眼界。在英期间,丁汝昌觐见了英国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和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机会,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视察了建造中的“定远”舰。

1881年8月中旬,丁汝昌率两舰起航返国,取道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和太平洋,历时近60天驶抵香港。清政府以此次巡海出力,赏丁汝昌“西林巴图鲁”勇号,并授予他正一品封典。

1882年8月,丁汝昌奉命率三艘军舰赴朝鲜执行外交使命,回国后获得穿黄马褂的赏赐。1883年,丁汝昌授天津镇总兵,兼北洋水师统领。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奏准颁行,北洋舰队随后正式组建成军;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即舰队司令),统率大小舰艇40多艘,总排水量40000多吨。至此,丁汝昌步入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顶点,时年52岁,成为令任何人不可轻视的一支海军舰队的司令官。

历经数次大规模海战

在中日黄海海战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不久,日舰炮火击毁了“定远”号上的信旗装置,北洋舰队遂失去了统一的战场指挥。而日军第一游击队则高速扑向北洋舰队右翼的弱舰“超勇”号和“扬威”号,将两舰击沉。日本联合舰队的两个战术分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作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穿插和包抄,使北洋舰队开始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局势之中。17时40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战宣告结束。

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日,北洋舰队在旅顺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伤,使得本已元气大伤的北洋舰队雪上加霜。日军进攻旅顺时,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在威海布防上,丁汝昌对陆军的战力表示担心,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不料,又成为“通敌误国”的罪证,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丁汝昌当时所处环境虽十分恶劣,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

自1895年1月下旬起,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官兵,在威海卫军港内与海陆方向的进攻之敌进行了顽强的战斗。2月4日,英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官斐利曼特将军进入威海卫军港,劝说丁汝昌放弃抵抗,率部投降,被丁汝昌严词拒绝。丁汝昌还严正拒绝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将军温情的劝降书,表示“余决不放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

几经苦战,北洋舰队损失惨重。2月9日,日军40多艘大小舰艇全部驶至威海卫军港的入口处,欲发动强攻。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中陆路炮台发射的炮弹受伤,丁汝昌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此时,刘公岛守军内部大乱,少数洋教官串联部分海军军官,煽动士兵威逼丁汝昌率众降敌。丁汝昌毫不为其所动,他凛然声明:“我知事必出此,然我必先死,断不能坐睹此事!”并晓以大义,慰告部下坚守待援。11日夜,丁汝昌自知陆上援兵无望,遂嘱部下将自己的提督大印截角作废,然后服下超量的鸦片自尽,时年59岁。北洋舰队余部降敌;不久,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此后,清政府内的清流、顽固党人交相攻击丁汝昌,光绪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为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国元年(1912年),灵柩始归葬于安徽无为县西乡小鸡山梅花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