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英雄壮举不容否定

作者: 暂无 日期:2014.07.14 点击数:20
鲁中晨报

【副篇名】“战犯”丁汝昌

【报纸名称】鲁中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14

【版次】第04版:历史不会忘记

【入库时间】20140731

【全文】

陈明福向记者讲述他与邓家后人的故事。书中照片为青年时期的陈明福。

甲午战争烽烟散去了120年,但从战争结束的那天起,对曾抗击侵略的英雄功与过的争议就不曾停止。

时至今日,对于甲午英雄的争议依然未决。但在致力于研究甲午战争历史的专家眼中看来,英雄壮举不容否定,战败的原因非一人之过。

7月6日,记者在大连采访了甲午战争历史研究专家陈明福,听听他对那段历史的阐述。

文/图 记者 孙小烜

传说中的亚洲第一舰队

建立于1888年的北洋水师舰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建队之初被誉为当时的亚洲海上霸主,是清朝四支舰队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然而也正是这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战争失败后,指责纷纷指向了当时的舰队官军和北洋水师的实际控制人李鸿章。

“北洋水师在建军之初,确实是亚洲最强的海军,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多数人认为日本舰队实力不及中国。中国战败是因为中方舰队素质太差,而日军指挥有方。其实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建军时间。”7月6日,大连海军舰艇学院的陈明福教授说。陈明福教授曾就职于舰艇部队中的鱼雷艇,后被授予大校军衔,是现代研究甲午战争历史的领军人物。

“北洋舰队的舰艇都是1880年左右从英国购买的,甲午海战是1894年爆发的,10多年的时间里,北洋水师没有再引进过新型的船只。”陈明福说,“再看看日本,直到战争爆发,日本一直在引进最新型的欧洲舰艇,他们的实力根本不亚于北洋水师。就当时中日两国的舰队比较,无论是火炮射速、航速还是排水量,北洋舰队的实力都不行。”有资料显示中日海军实力对比,日本联合舰队2000吨以上战舰12艘,1000吨级战舰9艘,而北洋舰队分别是8艘和5艘。

为了研究甲午海战,陈明福曾收集过大量的资料,对于战败的原因,他认为不能将罪责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整个清廷腐败所致。

“日本为了发动战争,连明治天皇都省吃俭用攒军费,而清廷却在挪用军费来给慈禧太后祝寿,修颐和园。况且清廷里派系斗争严重,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把北洋舰队看作是私产,不敢轻易让北洋海军作战,导致了战略‘消极防守’的重大失误,这才是失败的根源。”陈明福告诉记者。

在甲午海战结束后,水师提督丁汝昌备受争议,这位临危受命却不懂海战,大战伊始便受伤最终又以身殉国的北洋水师最高统领,一度被视为了战败的主要因素。

丁汝昌战死,刘公岛被日军占领,对于这名宁死不降的中国将领,日本人很是尊重,并将“鸣礼炮礼送丁军门出海”列在刘公岛投降的12条条约中。

在日本海军统帅伊东祐亨的回忆录中,有很大篇幅是来赞扬丁汝昌的。然而,当丁汝昌的遗体交给清政府后,清政府下令给遗体穿上黑色囚衣,棺木也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铜箍捆锁,意为腰斩三截,以示戴罪,18年不得下葬。后来丁汝昌的墓被盗,尸体被毁。不过,丁家后人丁爱华则说:“我听我的长辈说过,丁汝昌的尸体被偷偷调换了,被刨出来的那个并不是他的尸体。”

在丁汝昌玄孙丁爱华记忆中,家中曾有一封丁汝昌与日军海军统领伊东祐亨私人来往的信件。“丁汝昌曾出使日本,与伊东祐亨是很好的朋友。”正是丁汝昌的这位日本朋友,日后成为了丁汝昌最大的敌人。中国战败后,伊东祐亨给丁汝昌送来了招降书,但丁汝昌誓死不降,最终服鸦片以死报国。

“有人说是丁汝昌指挥失误,才导致了北洋水师的失败,还说丁汝昌畏罪自杀,这些说法太过牵强。所谓丁汝昌的降书,都是丁汝昌死后,有人冒他的名写的,目的就是把罪责推卸给他,保全其他人。”《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曾表示,丁汝昌若真是畏罪,大可以投降,“他并没有卖国求荣,而是自杀殉国,这个勇气就值得敬佩。”

除此之外,丁汝昌陆军统帅的出身一直备受诟病,被认为是李鸿章用人唯亲,是导致海军失利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种说法,陈明福有他不一样的看法,“丁汝昌确实不懂水战,但统帅需要做的是协调整体,制定战略,未必是真刀真枪去拼杀。再说在那个时候,不用丁汝昌用谁?包括邓世昌在内的那些福州船政学堂毕业的新兵,肯定不能去做统帅,他们没有经验和能力。只有丁汝昌一直领兵,是最适合的人选,而且还有英国人琅威理来训练水军辅佐他,丁汝昌也一直在用心学习水军知识。”

“魔鬼教头”邓世昌

在威海市刘公岛的甲午战争博物馆中,一个展厅中放着当年北洋水师舰队的模型,其中邓世昌统领的巡洋舰“致远”号,是主力舰队中航速最快、火炮门数最多的一艘。在战争刚开始,旗舰“定远”号被击中后,邓世昌带领的“致远”舰冲出了舰队保护旗舰,正是这一举动,后世给邓世昌戴上了“莽撞”的帽子。

“莽撞的说法是犯了一个基本的海军常识错误,保护旗舰是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旦旗舰沉没,那么舰队就失去了指挥,不战而败。况且当时日军的第一目标就是‘定远’舰,打沉‘定远’,整个北洋舰队就会被全歼。”陈明福告诉记者,“邓世昌在旗舰受损害的情形下,利用航速快的优势冲出舰队吸引火力,做法完全符合作战要求。”

而在邓世昌的训练之下,“致远”舰的船员几乎是当时整个北洋舰队中最为“受罪”的一群人。因为邓世昌对于水手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旦违反军令,便会受到“鞭责”、“械击”的处罚,受罚便会伤及筋骨,因此邓世昌被誉为“魔鬼教头”,也被同僚谑称为“邓半吊子”。

“当兵的如果军纪松散,平时不严格训练,真到战争爆发的时候怎么能上前线?邓世昌的严格训练不仅不应该被否定,还应该被效仿。‘魔鬼教头’才能带出打胜仗的兵。”陈明福在其所著《海疆英魂》一书中,认为邓世昌是北洋舰队中难得的统军将领,“‘致远’舰全船250名官兵无一人逃生,宁可跟邓世昌一起牺牲,带兵能带到如此地步,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统帅。”

另外一个佐证则是,大战前期,北洋水师的军纪松散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船员离船上岸酗酒、赌博、嫖娼、抽大烟成风,船上到处晾着水手们的衣物,甚至军官上岸买房租给水兵牟利,而唯独邓世昌管辖下的官兵无此恶习。这或许也是“致远”舰官兵在千钧一发之际没有一人退缩的原因。“清军军纪涣散,是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甲午战争中,邓世昌可能是唯一一个没有在大是大非前卷入争议的将领,但即便如此,不少学者专家也曾对邓世昌的带兵方式、作战时的决定提出过质疑。对此陈明福认为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

“邓世昌作为一个人,肯定有他的缺点。还有人对邓世昌带着狗上船表示不满,认为是玩忽职守,这种几乎吹毛求疵的质疑没有意义,只要在大节上没有问题,就应该肯定他们的历史功绩。”陈明福说。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