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产业由量的扩张到寻求质的突破烟台葡萄酒企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的“酒庄热”,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烟台葡萄酒产业的生存状态,而这一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将改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格局

作者: 牟德鸿 日期:2012.06.06 点击数:20
经济导报

【作者】 牟德鸿

【报纸名称】经济导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6.06

【版次】第D1版(产业·产经)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

蓬莱一座刚刚落成的欧式酒庄 牟德鸿 摄

导报记者 牟德鸿 烟台报道

1日,蓬莱市大辛店镇。

50岁的李文勇,手中始终端着一个造型别致的硕大烟斗。虽然烟斗一直燃着,但他只是在与经济导报记者交谈之余,偶尔吸上一。

李文勇告诉导报记者,这只烟斗是两年前他考察美国著名的葡萄酒产地纳帕山谷时,一个酒庄老板送给他的。那次考察的更大收获,当然要数他名下的蓬莱纳帕溪谷弘辰百诺酒业有限公司(下称“弘辰百诺”)那片占地面积近4000亩的葡萄园和10余幢风格各异的酒堡。

但是,在近年来蓬莱风起云涌的葡萄酒项目建设热潮中,李文勇的弘辰百诺却是一个“非主流”的大项目。因为这场热潮的绝对主角是酒庄,而且随着众多葡萄酒庄项目的陆续投建,蓬莱这个地处烟台酿酒葡萄核心产区的“世界第七大葡萄海岸”和“中国葡萄酒名城”,正在引领烟台葡萄酒产业跑步进入“酒庄化时代”。

产业突破

来自烟台市葡萄与葡萄酒局的相关资料显示,蓬莱境内的第一家葡萄酒庄出现在2007年。目前已建成酒庄9个,截至去年底,还有在建酒庄7个,进入今年之后,又有6个酒庄陆续开工。不仅如此,蓬莱周边的招远、栖霞、龙等酿酒葡萄产区,近年来也有近10座酒庄相继开工或开业。截至目前,烟台市境内共有37座已建和在建酒庄。

谈到此次席卷烟台葡萄酒产区的酒庄化热潮,烟台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局长衣凤凰分析说,烟台葡萄酒产业的酒庄化,是烟台葡萄酒从低端向高端实现产业升级的表现之一。

烟台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工业的发祥地,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基地,聚集了以张裕、中粮长城、威龙为代表的150家葡萄酒企业,葡萄和葡萄酒业年产值150亿元,葡萄酒产业集群成为烟台六大产业集群之一。

目前,烟台市葡萄酒产业正处在一个由量的扩张到量质并重的战略转型期,寻求质的突破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烟台葡萄酒产业界与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产业同行频繁交流,开阔了眼界。出于对法国波尔多等国外著名葡萄酒产区以酒庄集群占领市场制高点这一成功经验的认同,建设酒庄集群,在实现葡萄酒生产质的跨越的同时,经营上谋求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成为烟台葡萄酒产业界的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融合了地产、投资、收藏、旅游、娱乐等诸多业态,葡萄酒庄正在以其相对较低的风险和相对较高的回报率,吸引着其他产业资本的目光。如北京用友科技、深圳巨涛重工、台湾国祥股份等国内知名企业,近年来已经或者正在试探在蓬莱建设高档酒庄。

“酒庄热”推动着蓬莱市葡萄酒产业的布局。目前该市已经规划“一带三谷”产业格局,计划在206国道两侧陆续修建葡萄园和酒庄,形成集葡萄庄园、葡萄加工及葡萄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葡萄观光产业带。在产业带之外,则是包括以君顶酒庄为中心,集酒庄酒生产、苗木繁育、休闲娱乐、葡萄酒文化推广为一体的南王山谷;以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庄、苏各兰酒庄等为中心,富有欧式酒堡风格的丘山山谷;以华东·猎王谷酒庄为中心的猎王谷。

3月11日,由法国罗斯柴尔德男爵中信酒业投资的拉菲酒庄在蓬莱的正式落户,成为蓬莱乃至烟台葡萄酒产区的标志性事件。它不仅宣告蓬莱成为继阿根廷、智利之后,全球第三、亚洲惟一的拉菲生产基地,也将眼下的这场“酒庄热”推向了高潮。

“洋务运动”

如火如荼的“酒庄热”,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烟台葡萄酒产业的生存状态,而这一生存状态的变化,也将改变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格局。

“烟台葡萄酒产量仅占全国的1/3,但是产值却占了60%以上,其对我国市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衣凤凰分析说,大量酒庄酒的涌现,首先将在高端葡萄酒之间引发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必然是酒庄酒当中也要分出一个或明或暗的层级。无论是竞争使然,还是出于完善产品线的需求,推出各种各样的中档酒必将成为一部分酒庄的生存之道,而这势必会对原来纯生产型的中小葡萄酒企业造成压力,中档葡萄酒传统品牌的生存空间堪忧。

“这种压力,我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预见到了。”烟台金色庄园玛卡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告诉导报记者,“所以我们从2009年开始就转向用秘鲁的玛卡为原料,结合葡萄酒的生产工艺生产玛卡酒,并借助我们原来的营销渠道加以推广,目前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而更多的中小葡萄酒企业则希望借助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努力向中高端品牌靠拢,这类企业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几乎无一例外地取了一个洋味儿十足的名称,业内人士将此戏称为“洋务运动”。3月10日落成的烟台宝龙凯姆斯葡萄酒庄,就是这场“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该公司董事长张立福告诉导报记者,在过去的10多年间,他们一直在为青岛、烟台等地的知名葡萄酒企业提供其生产的优质葡萄汁。从去年开始,他们通过与加拿大K.M.S公司合资,创建了这座规模不算太大的酒庄。

“烟台葡萄酒企业以取洋名为主要特征的‘洋务运动’,首先是效仿国内葡萄酒巨头的结果——不仅张裕等老牌葡萄酒巨头有与卡斯特酒庄合作的先例,即使是最近几年在蓬莱等地崛起的酒庄,如伊斯顿堡、苏各兰、瑞枫奥塞斯、纳帕溪谷等,也大多不能免俗。”烟台葡萄酒资深营销人士门利杰分析说,“葡萄酒产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产业,产业的话语权基本掌握在欧美等产业巨头手中,我国中小葡萄酒企业中兴起的‘洋务运动’,一方面说明它们有向国际惯例靠拢的自觉,另一方面也是它们在目前的生存处境之下,无奈但还算明智的选择。因为我国的消费者总体感觉,葡萄酒还是西方的比较正宗,尽管这种感觉并不一定准确。”

对于烟台中小葡萄酒企业纷纷与外国企业合作的选择,衣凤凰表示可以理解,“毕竟我国目前葡萄酒消费总量为450亿元,国产葡萄酒每年只有价值380亿元的供应量,适度的进是有必要的。”

但是对于本土企业取洋名,他却表示了深深的担忧:“这说明它们对建设民族自立品牌缺乏足够的坚持和信心,希望取个洋名字走一下市场捷径去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会有点作用,但是从产品的名称到品牌以至市场营销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起一个洋名就能做到的。所以,做实品牌建设和营销的功课,对中小葡萄酒企业的生存更有现实意义。”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