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孩子“被”当家洋务运动之难让曾国藩难凑齐120名学童主讲人:雷颐(历史学家)

作者: 雷颐 日期:2011.07.08 点击数:20
北京晚报

【作者】 雷颐

【报纸名称】北京晚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7.08

【版次】第44版(五色土副刊/开坛)

【入库时间】

【全文】

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被迫走上留洋路。

曾国藩曾拉着李鸿章联合上了一道奏折,叫做《论幼童出洋肄业》,要求派留学生出国学习,但他们的“好意”却遭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出国留学被认为很丢人

当时的中国虽然落后,但对外国的一切都采取不接受的态度,像引进枪炮这种对清政府有好处的事都不愿接受。你还让他去学外国的科学知识,简直是违反了老祖宗的传统。尤其是派留学生,更是不可思议。但“洋务运动”在发展,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外国专家毕竟人少,要的工资又高,清政府财政很困难,再说李鸿章和曾国藩觉得应培养自己的人。

洋务派虽办了一些洋务学堂,但没有人愿意上,因为中国的读书人认为只有读圣贤书,读孔孟之道,科举当官,才是正途,其他都是歪门邪道,所以洋务派办的这些学数理化,学驾船的学堂没有多少人上,于是只得找穷人家的孩子上这个学校,免学费,管伙食,还给补贴,于是穷人家的孩子成了学校的主力。

大家都知道严复的父亲是个中医,后来他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道中落,他母亲不得不把严复送到福州船政学堂,管吃管住,还给家里点津贴。严复学的是造船,后来被送到英国去留学,回来后又翻译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但在当时认为这是很丢人的一件事情。所以,派人出去留学,遭到了各方的强烈反对。

当时有一个叫容闳的人,广东香山人,由于家里穷,他很小的时候就到澳门一个教会学校,后来跟着牧师去了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归来。他就想让曾国藩派留学生,曾国藩开始不理解,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买机器、建工厂,容闳到美国买了机器,建了上海江南造船厂。

到香港招学童凑数

容闳获得曾国藩的信任之后,他还坚持要送人到美国去学习。这时候曾国藩才觉得有些道理。容闳自告奋勇:“我在那边什么都联系好了,通过我的熟人、朋友都能办妥,我们派人就是了。”曾国藩担心反对的人很多,又把李鸿章拉上联名上奏,力主派留学生。恭亲王弈比较开明,同意了,但由于反对派反对,决定先派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可招募出了问题,这样便宜的事,还是没有人愿意去。富人家的孩子肯定是不去的。最后只得动员比较穷的人家让孩子去。李鸿章听说东南沿海地区有出国、闯洋的传统,就作为地方名额分配到那些地方。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到一些穷苦人家挨家挨户做动员,现在人们看来这简直是天上掉下大馅饼,但当时多数人家还是怕这怕那,区区一百二十人的名额无法完成。容闳很着急,不得不跑到香港招了几个人凑数。

容闳还回到自己家乡去招,县官贴出“招贤榜”,一个村里有一位姓谭的人,他在香港做过事,比较开明,他觉得外国挺好,又发达,又能赚钱。他有一个邻居姓詹,他很喜欢詹家的小男孩。他就跟这个姓詹的邻居说:“你的小孩那么聪明,可以送到花旗国去。”起初詹家回绝了,但詹很喜欢谭家的小女儿,就想让两个孩子结成娃娃亲。按照那个时候的习俗,定了娃娃亲,就能省不少彩礼。谭家人说:“那可以。条件就是你得让小孩子出国。”这样这个小孩子才得以走出国门,而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著名科学家詹天佑。通过这些我们或许能了解到,当初的洋务运动或者说林则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想法是多么受冷落。

林则徐“启发”了日本人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之后,直接跟英国人打交道,他才明白外国人的船坚炮利,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己搜集了一些资料,编了一本书,介绍外国情况,叫做《四洲志》,还没有编完,就被流放到新疆。他让好友魏源,接着搜集更多的资料,编了《海国图志》。

这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外国的情况,尤其介绍了外国的军事、武器的厉害,林则徐和魏源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只是武器不行。中国要学西方,但有人认为林则徐提出这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溃夷夏之防,所以林则徐也受到了很多攻击和指责。《海国图志》这本书起初不被接受,受到了冷遇,可传到日本后,几年之内就被翻刻了二十多版,很快流传开。日本人从书里认识到外国的情况,千百年来日本一直是以中国为师的,那么从这本书开始对欧洲有了了解。这时候明治维新还没开始,《海国图志》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说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林则徐、魏源为了中国强大而编的书,受到了中国人的抵制,却启发了日本人。那么日本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开始一次一次地侵略中国,这个历史的悲剧是很沉痛的。直到二十年后,“洋务运动”才重新想起了这个口号,但实施起来还是那么艰难!(首图讲坛提供材料) J086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