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生长记从洋务运动试验地开往中国经济第三极

作者: 暂无 日期:2009.11.18 点击数:10
南方都市报

【报纸名称】南方都市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9.11.18

【版次】AT08深度周刊地理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

塘沽南站,建于1888年,繁华过后,始终守在海河一隅。

李鸿章为纪念两位积劳成疾而逝的留洋归国者,曾在大沽船坞栽下杨树。它们将见证“中国经济第三极”崛起。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就在天津造船厂内。

它是大沽口南北炮台阵唯一幸存者。

1980年8月,深圳特区成立,珠三角经济带破壳;

1990年4月,中国第三代领导决定开发上海浦东,长三角经济带诞生;

2009年11月,国务院再次批准比浦东大三倍的天津滨海新区成立。

位于环渤海湾腹心地带的港口新区,怀着“中国经济第三极”的宏图。在这块曾经饱受屈辱、盐碱荒凉的海岸上,一座崭新的北方新城正穿透百年历史烟云破茧胎动。

公元1048年,古老中国版图上的一条黄色大河猛摆了一下尾,向北夺河北界河入海。

此后,在黄河北摆的120年间,河北天津海岸线迅速南移,以塘沽为主的滨海新区渐淤而成。仿佛就为了成就这片陆地,此后,黄河再次南迁山东、江苏入海。

历史上,宋辽政权长期以海河为界对峙,河之南为大宋版图,河之北为辽国疆域,故海河又曾被称为界河、白河等。今天,在海河下游,尽管解放后已经有过六次裁弯取直,但它还是柔肠百结般,迂回曲折在渤海湾畔的这片近海低地上。

“我们合塘沽、汉沽、大港三区为一的滨海新区,面积2270平方公里,比上海浦东大上三倍不止。”今天的滨海人十分骄傲。

海门古塞

如果没有当地人引路,你很难穿过泥泞小道,驻足于这座破败沧桑的牌坊前。

牌坊正中“海门古塞”四个大字依旧苍劲有力,它的背后,是一个小小院子,冬季寂寥,只有三两游人偶尔造访。

沿着一条宽一丈五尺五寸的青砖甬道上行,大沽南炮台高高耸立海岸。锈迹斑斑的万斤大铜炮,早已被风雨洗刷成一尊巨大的雕塑。壕垛外,近几年渐侵入海的一排排房屋,远远将蓝色的海水圈成了内河,而100多年前,那里本应是宽广浩瀚的渤海内海湾。

这座“海”字号炮台,是今天大沽口南北炮台阵中唯一的幸存者。台上风冷,台下是一段段不甚完整的土石灌浆炮台墙垛,多掩于齐腰深的白色芦花丛中。场院里还有两匹刀弓未解鞍未卸的白色石马,一身风尘,静候在炮台之下,仿佛一有紧急军情,便会立即绝尘而去。

清代《天津府志》记载:大沽口悬崖峭壁,对峙如门。其地势险要可见一斑。自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以来,正面对渤海湾门户的大沽口地区,便成为“京畿之津门屏障”。欲进入中国广阔的内陆腹地,从外海溯海河直抵京师,无疑是一大捷径。

这里曾是一片真正的战场。鸦片战争时期,因大量鸦片从天津港走私进入北中国,中国人曾与英、法、俄、美、日等入侵者在此反复鏖战,血染碧海———

1858年5月,英、法、美等国30多艘舰船,首次携炮带枪来叩大沽口之海门。战火燃起,虽兵卒忠勇,然主将出逃,大沽口炮台很快失守;其后,1859年、1860、1900年,大沽口炮台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攻击下,除略有小胜外,多次失守,于是国门洞开,溯河而上的八国联军,随后让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火光连天。《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随之被迫签订。

据《大沽炮台》记载,清廷钦差大臣僧格林沁为加固大沽口炮台,曾招募周边擅打雁的渔民为兵,令其三五小船结成一排,专候天阴月黑之夜,以绳掷火砖的方式,近距离打击敌舰。自以为是的谋划,在武力强大的西方入侵者面前,自然不堪一击。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大沽后,原先已发展为繁华市井的塘沽一带,5万居民十室九空。

“不要说塘沽、汉沽、大港等所在地形成的滨海新区范围,就是原整个天津地区,海上防卫一直是其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南京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利民称,中国封建王朝从来视大海为威胁,中国近代史更是“南看虎门,北看大沽”,从传留至今的地名,如营候、营盘、高台、拜地台等,均可洞悉历代统治者对天津海防门户的重视。

自强印记

也许正因为饱受凌辱,这一片挟五大河水势奔涌入海的荒凉盐碱滩上,100多年前,开始艰难长出“自强”“求富”的强国梦。

其时,历经两次鸦片战争惨败,清朝统治者痛定思痛,意欲图强。1861年春,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主的洋务运动在国内蓬勃兴起。尤其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在天津一驻就是25年,在塘沽、汉沽等地留下了诸多“自强”足迹。

两三年前,海河南岸的汉沽地区,还是一片密密的低矮民房,如今拆迁后,荒草没过人顶。沿着一条狭窄公路前行,129年历史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就在今天的天津造船厂内。巨大的铁锚,如今作了船坞纪念馆的醒目标志。1880年船坞初建时,按“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思路,曾从国外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机床、动力机、抽水机、卧式锅炉等,北洋水师战船的修理、军械的修理、军队补给等,都在这里进行。

厂区大院内,厂房大多低矮破旧,作为一家老国企,院内似乎还能找到各个时代的烙印。在近海一侧的六个古旧船坞边,一座简易牌坊上,四个白底黑字的大字清晰可见:大沽船坞,字形一如清兵背后的“勇”字。距此不远的早已废弃的船坞修理仓库内,落叶积尘盈尺,屋脊枯草嗖嗖,不少地方已塌落,仿佛不胜百年风尘。

从自然条件而言,塘沽滨海地带不同于南方海港,不仅无水土肥沃之美,而且遍布盐碱,地下水又浅,一般植物难以成活。“可以说,在近代洋务运动前,现天津环渤海湾地区凭河海通航,仅得鱼盐之利,是洋务运动及其影响下的一批爱国实业家,将近代工业首次实验性引进到了这里”。

据天津市社科院研究,近代工业启蒙中,天津竟有100多个第一,比如“第一条国内电报线”、“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座标准轨铁路车站”、“中国北方第一座造船厂”、“最早海上邮路的起点”、“中国海洋化工的发祥地”、“最早的新式学校”……

在摸索工业化过程中,曾出现过一个铁路史上有名的笑话。为开辟从开平往塘沽的运煤通道,李鸿章特地聘请英国技师,修建了当时国内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但铁路途经清东陵却一度遭到满清皇族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日夜轰隆作响的火车,会打搅皇室地下的先祖。在压力下,开平煤矿一度不得不用骡马拉火车运煤。

洋务运动失败后,晚年李鸿章曾慨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然而,塘沽大地毕竟因之有了最初的工业化萌芽,并在近代一跃而为北方第二大经济城市。

国家战略

“以前的天津港概念和今天的天津港概念,内涵已完全不同”,张利民研究员介绍,自1860年西方列强强制开埠通商以来,天津经济一度十分繁荣,盐业、化工业、造船业发达,耸着大烟囱的外国货船溯海河而上,可以直抵天津城。

解放前,天津海河上只有四五座桥,且是国内唯一可以开启、扭转的桥。“如果有轮船进港了,桥梁便会从中断开,两头吊起,或者整个桥面悬转一侧,为轮船让路”,在张利民印象里,后来随着进港轮船的吨位越来越大、船只越来越多,加上温柔曲折的海河日渐淤塞,到上世纪70年代时,天津海河上开始有了第一座不会动的“死桥”,货轮再无法进入市区,原先密布在塘沽至天津城海河两岸的各种货栈、码头也相继废弃。

传统的天津港港口,开始逐年退缩至环渤海湾入海口处的塘沽、汉沽等地。

一位曾参与天津开发区建设的老人回忆,1984年开发区刚成立时,脚下的土地就是渤海之滨的一块盐碱荒滩,芦草遍野,海风呼啸。20多年后,这里已建成一片新城,而当前围绕塘沽、汉沽等地规划的滨海新区,则在开发区更南端悄悄长出。

“2002、2003年左右,这里变化最大”,在塘沽生活了30多年的的士司机彭姐,目睹渤海边大片大片的村落拆迁,一幢幢现代住宅楼耸起,房价也一路飙升至每平米均价八九千元。

更让塘沽人惊奇的是,操着各种口音的考察团来了,他们在渤海湾畔到处参观访问;不同地方的政府官员来了,他们在眼下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上,谋划着未来可能的产业布局;怀揣大把钞票的炒房客也来了,他们徘徊在各新区住宅楼伺机出手;燕赵大厦、山东大厦等一幢幢各省办事处性质的办公大楼,也相继矗立在了滩涂上。“连总理都来过好多次”,大沽镇一村民故作神秘。近百年里塘沽人很少见到的蓝眼睛外国人,现在又频频在街头露面了。

“如果手上还有点钱,现在大家最想赶紧买房。”天津造船厂工人老王所言,代表着滨海新区人的自信:“深圳不是从一小渔村迅速长成一大城市了吗?”

据张利民研究,天津滨海新区概念,最早由老市长李瑞环在1985年提出。“天津的发展以海河为轴线,改造老城区,作为全市的中心,工业发展重点南移,大力发展滨海新区。”次年,以此为基础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获国务院原则批准。

2005年,温家宝总理、胡锦涛总书记相继考察天津滨海新区,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至此,滨海新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现在环渤海湾地区,还有山东的蓝色海洋经济带、辽宁的沿海经济带等,各省港口众多,除天津塘沽地区港口外,大连、烟台、青岛、威海、营口、京唐港等也十分密集。”对于滨海新区能否成为环渤海经济带真正龙头,张利民对挑战保持清醒。

新区已然一片炽热。100多年前,李鸿章为纪念两名留洋归国、积劳成疾而逝的年青人,曾在大沽船坞种下了两棵大杨树。如今,枝繁叶茂的白杨依然年年新叶,它们背后是一座座新“长”出来的红色钢铁吊臂。

□采写:本报记者杨晓红摄影:本报记者郭现忠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