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77)——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3.21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3.21

【版次】第16版(满庭芳)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77.光绪有心变法

光绪皇帝性情软弱,虽有振兴国家之心,却无反抗慈禧之力,身边围绕的“帝党”给他鼓劲打气,无奈慈禧“后党”的官僚势力雄厚,牢牢地把持着朝政。光绪身处夹缝中,举步维艰。李鸿章登门求饶而签订的《马关条约》,举国呛声,民愤滔滔。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名千人,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光绪恍如听到一种新的声音,来自民间知识分子的声音,这声音给他力量,同时也给他延长清王朝寿命的希望。“公车上书”公然请求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志。其中“变法”是核心,唯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的观点,让光绪皇帝眼前一亮。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摇身一变为强国,竟然打败了大清国;中国何尝不可变法?变法!这种维新思想,莫非它正是救国之良方?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和社会中下阶层爱国人士共同的愿望,他们研习西学、仿行西法,力图变法,立国自强。康、梁二人第二次撰写的上书中,把变法具体化了,提出富国强兵应练军、选将、制械、筑铁路、造轮船、制机器、开矿、铸银元、印钞票、办邮政、务农、劝工、惠商、恤贫、立学校、办报馆等。废除八股以策论代替,武举以兵法战术代替弓马射箭。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官制,裁撤冗员,成立国会……

维新派不仅仅有声音,也有行动,他们用行动传播思想,唤起民众信念,办强学会、搞讲座、开办学堂、发行报刊……大肆宣扬维新变法主张。一时间,在社会上形成期冀变法、呼吁变法的滔滔浪潮。这种思潮渐渐渗透进官僚阶层,不少官居高位的官员,不管是忠君或爱国的,大都倾向变法或同情变法,特别是“帝党”人士积极予以拥护。康有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得到这些人的资助和支持。光绪皇帝十分信任的吏部尚书孙家鼐,把自己的“孙家花园”无偿借给“强学会”作会址,直隶总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答应捐款3000两,袁世凯捐了300元,李鸿章有意捐两千两入会,康有为等人嫌他对日求和、卖国求荣,同日本人签订了《马关条约》,想都没想便拒绝了李大人的好意。

下层如何激情澎湃不算数,清朝当权者将决定最终走向。怎样将维新思想直达天庭,传到光绪皇帝的耳朵里,这中间需要一条“绿色通道”。康有为首先相中了两朝帝师、十载枢臣的翁同龢,借此人的梯子可以直达天庭。只是关山重重,无缘得见。一天,康有为在他的居所接待了一位显赫人物,他正是翁同龢。翁大人屈尊光顾,令康有为十分惊喜。翁大人为问计变法而来,康有为正想推销他的变法,二人一拍即合,密商变法大计。这之后,翁同龢将他秘密推荐给光绪皇帝,一条输送维新思想的通道就这样打通了。

1895年5月,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三书》终于到达光绪皇帝手中,皇帝读罢很兴奋,他不敢擅自作主,誊抄了三份,其中一份送呈慈禧太后审阅。康有为的第三书没有直接宣扬变法,而是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自强之策。慈禧阅后,批准下发。光绪帝将康有为的上书发自各地方大员商讨,并颁发了《举人才诏》,朝野为之一振。

之后,康有为又上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公然宣扬了变法维新,言辞激烈。光绪皇帝已有召见康有为的意思,因不符合规矩,才作罢。慈禧阅后,召集了奕劻、荣禄等人商议此事,可见慈禧当时并无明显反对变法之意。1898年元月,北京日食后的第三天,康有为被召唤到总理衙门,接受翁同龢、李鸿章和荣禄等人的会话。当时恭亲王奕訢还活着,因病情沉危,无法出席。诸位王公大臣向康有为传达了皇帝的旨意,要他“条陈所见”——干脆把见解详细地摆出来。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