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3)——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1.07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1.07

【版次】第06版(文娱)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不欢而散的结局

果然,在觐见仪式上出现了不愉快。按照惯例,番属国的进贡使臣必须向中国皇帝行三拜九叩大礼,英国使者自然也不能例外。但马戛尔尼等人却极不情愿,他们认为对中国皇帝跪着磕头,有伤大英帝国的体面,只答应行单腿跪的英式礼节。双方为此争执不休,一直到了觐见的那一天,关于三拜九叩还是单腿跪的问题仍没能解决。

1793年9月14日凌晨三点。“皇帝坐上龙椅,立即万籁俱寂,时而有音乐声打破这寂静。铃铛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更增添了仪式的庄严肃静。”仅从这些使团成员只言片语的回忆中,不难看出中国皇帝的宏大排场。马戛尔尼子爵率领他的主要成员100多人隆重登场,他身穿大红外套,佩戴肩带和钻石徽章,还有表明他属于英国特权阶层的“巴斯骑士”星标。饶有兴味的是,12岁的小斯当通也随从其中。马戛尔尼对乾隆皇帝的初步印象非常好,“他是位优雅的老人,健康有力,看上前不过60岁。”在那个非同寻常的早晨,马戛尔尼究竟行了英国式的单腿跪,还是五体投地磕了九次头?后来的中外史学家们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辞。

乔治三世的心愿,就在他写给中国皇帝的信函中。行礼之后,马戛尔尼向乾隆呈上了英王的那封信函。于是,可怕的结果出现了——

信函被翻译成中文,乔治三世在信中直截了当地要求与清朝政府建立贸易关系和平等外交关系,包括开放新的市场和经商口岸,自由贸易,互相在对方首都建立驻外机构……这封信大大挫伤了乾隆皇帝的自尊心,他原先以为英国人仅仅是来朝贡的,没想到他们居心叵测,一个小小的异邦番国竟然企图同天朝平起平坐,简直就是自不量力!于是,他龙颜震怒,拒绝了这些无理要求,天朝法律森严,对于那些怪异的要求“断不可行”。为使英王“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他让马戛尔尼给他们的国王捎去一封敕文。敕文不同于平等的外交信函,而是一种中国特有的训斥文字,相当于老子训斥儿子。敕文言:“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所派人留京一事,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无益。特此说晰开示,谴令安程回国。”乾隆的话直截了当,他说:朕的天朝德行天下,威望远播,物产丰富,所以才有万国朝贡的景象。这都是你们亲眼目睹的。而且我们从不看中奇巧的玩意儿,更不稀罕你们的东西。至于你们提出要在京都派人驻使的要求,不合乎天朝体制。朕说得已经很明白了,命你们赶紧打道回府吧!

既然皇上发了话,清政府立刻催促英国使团启程回国。特派侍郎松筠为钦差大臣,监护马戛尔尼一行由北京出发,沿运河南下,经过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山西,最后到了广州。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七,英国使团的船队被灰溜溜地赶出中国。西方第一次的叩门,就这样碰了壁。他们带着失望和愤懑结束了处女航,离开了目空一切的古老帝国。

并非没有温情的插曲,多少带有点诗意的温情就发生在祝寿那一天:乾隆接见时,对善于炫耀自己身价又固执的马戛尔尼子爵不怎么感冒,却好像很喜欢使团副使的12岁儿子小斯当通,因为那乖巧的孩子不光在中国之行中逮了不少蛐蛐儿,而且沿途学会几句汉语,尽管说得磕磕巴巴,但博得了乾隆皇帝的欢心,他当场恩赐小斯当通一个荷包。这个黄色丝绸的荷包代表中国皇帝的无尚恩宠。然而,就是这个小斯当通,在时隔40年后的鸦片战争前夕,他在英国议会坚决主张对中国作战。大清王朝的国门如此坚固,而英国人并不就此罢休,执意要推开它。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