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28)——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2.01 点击数:1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2.01

【版次】第16版(满庭芳)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李鸿章发迹

左宗棠初为张亮基出谋划策,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后被湖南巡抚的接任者骆秉章重用。骆秉章知人善任,处处仰仗左宗棠,大撒把地将一切军政事务交给他操办。左宗棠充分发挥才干,协助骆秉章在军事上谋划镇压太平起义军,而且在整饬吏治、调理财税等方面竭尽所能,成为当时“内定湖南,外援五省”幕后真正的操纵者。于是,左宗棠朝野闻名,俨然成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风头正劲遭突变,左宗棠恃才傲物的禀性,再加上满族官员对汉臣的嫉妒,使他卷入一桩官场冤案。幸亏曾国藩等人为他说情,左宗棠因祸得福,被清朝当局授以四品京堂候补,随曾国藩襄办军务。

曾国藩当时驻军安徽祁门,图谋攻下太平军的重要门户——安庆,他让左宗棠在湖南招募新军,支援安徽。左宗棠乘机招募了5000人,号称“楚军”。从此左宗棠拥有了自己统领的军队。他率兵转战赣东皖南之间,同时作为曾国藩祁门大营的右翼,负责大军的补给线。左宗棠的楚军孤军奋战,以本部5000兵马屡破有十万之众的侍王李世贤部,牵制了太平军的围攻。曾国藩为表彰左宗棠的功劳,上奏朝廷,保荐他接任浙江巡抚,为完成三面作战,最后围困攻取天京的战略部署。

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的仕途远比左宗棠顺利,十八岁考中秀才,三年后中举人,再三年中进士。紧接着进入翰林院进修,后任编修。在翰林院的几年里,李鸿章博览群书,广泛结交官场朋友,吟诗作赋,过着惬意快活的日子。1851年太平天国发动起义后,时任工部右侍郎的吕贤基,也是安徽人,他拉着李鸿章一起奉旨回乡帮办团练,促使李鸿章走上投笔从戎之路。他随团练大臣吕贤基和安徽巡抚江忠源抵抗石达开的西征太平军,无奈以卵击石、寡不敌众,清军惨败。吕贤基投水自杀殉了国,李鸿章在最后一刻逃了出来。其后,咸丰急命满人福济为安徽巡抚,福济招聘李鸿章当幕僚,继续跟太平军较劲,依旧胜少败多,被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恰好这年李鸿章的父亲辞世,他便结束了五年狼狈的团练生涯。

1859年,李鸿章再度出山,成了曾国藩的幕僚。他入幕曾国藩手下一共两次总共14年。起初,李鸿章充当的只是曾大帅的私人秘书,作书记、批公文、起草奏章什么的。李鸿章与曾国藩有过一层特殊关系,早年他赴京赶考,形成一种师生关系。他自恃同曾国藩的这层关系,又领兵打过仗,屡屡向曾国藩献计献策。后来逐渐发展成敢于直言,顶撞曾国藩。一次,太平军围攻湘军驻守的祁门,曾国藩坚守不出,李鸿章则认为是胆怯之举,提出放弃祁门,遂产生矛盾。还有一次替别人说情,惹怒了曾国藩,二人因此闹翻,李鸿章负气而去。

冷静下来后,曾国藩失去李鸿章如同丧失左膀右臂,又写信要他回来辅佐他。1861年7月李鸿章再度回到曾国藩大营。上海战事吃紧,曾国藩命他招募团练,入沪增援。李鸿章从安庆招募的新勇,加上湘军拨予他的兵力,组成13营,约6500人,李鸿章终于有了自己能统领的武装——淮军。曾国藩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李鸿章这个封疆大吏与众不同,不仅掌握一方政权、财权,手下还拥有自己的军队。他按照曾国藩的部署,领命守上海,陷苏州,收复昆山、常熟、常州等战略要地,屡建奇功。

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已显衰败迹象,曾国藩基本扫清了南京周围的太平军武装,对太平天国最后的堡垒——国都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正面攻南京,左宗棠的楚军追杀浙江地区的太平军残余力量,李鸿章集十余万重兵在苏州,本来他可以直接攻取南京,为让功于曾国荃,故意按兵不动,皆因照顾恩师曾国藩的面子,卖个人情,坐等曾国荃在那年7月19日攻取南京拿头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