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50)——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2.23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2.23

【版次】第12版(文艺周刊)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50.在陌生的国度里

来自千年古国的幼童们,踏上美利坚的土地,一切对他们来说是那么新鲜,那么奇异:摩天大楼、煤气、自来水、电铃,还有一种“升降梯”。当然,孩子们最好奇的还是他们乘坐的火车。他们乘坐这种在两条铁轨上飞驶的庞然大物,离开旧金山奔向学习的目的地——康涅狄格河畔,幼童们称作“春田”的一座城市。经过7天穿越美洲大陆的火车旅行,最终他们到达了那里。

容闳带队赴美之前,曾经写信给母校耶鲁大学校长波特先生,一是告诉他千辛万苦促成中国幼童留美的好消息,二是请求无论如何要安排好这些孩子的学习和食宿问题。波特先生随后给康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先生写信,希望能够让年幼的中国孩子得到家庭般的温暖,让他们尽快学习语言,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波特先生和诺索布先生商议决定,将幼童分散住进美国人的家庭。消息一经传开,不少当地的美国家庭表现出了出奇的热情,争相报名愿意接纳。第一批幼童到达时,大约一百二十多个家庭做好了接受准备,他们可以接纳至少二百多名中国孩子,而首批只来了20名。诺索布局长心细如发,他特意给批准负责接待的家庭写信,要求他们照顾好中国孩子,关注孩子们的道德培养、中文温习,注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当心天气变化,别生病。

认领幼童那天,家庭主人们面带慈爱之情,领走各自的中国幼童。在异国他乡,中国幼童们有了新的“家”,有了“家长”和“家庭教师”。新的生活掀开美丽而温情的一页。

接着,学习开始了。留美幼童进入哈特福德的西部中学学习,一年后再进入著名的公立学校——哈特福德高中。高中毕业后,再进入美国的大学。起初他们主要学习英语,掌握入门的课程,然后攻读各种专门课程:物理、机械、军事、政治、经济、国际法,等等。除此之外,他们不能忘本,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要读,朝廷颁布的法律《国朝律例》要懂,康熙皇帝的《圣谕广训》要讲。简单说来,中国幼童漫长的学习和生活并不刻板和枯燥,除了上课,他们积极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经历短暂的陌生及隔膜之后,他们逐渐融入了那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似乎并不曾遭受到敌意、歧视和排挤,愉快的心情与奋进努力伴随他们成长。

哈特福德避难山教堂的牧师推切尔是容闳的亲密朋友,他对中国幼童的教育事务花费不少心血。当1874年第二批幼童到来不久,他在耶鲁法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说道:“他们(指留美幼童)属于他们的国家,为了国家的自强,他们被选拔到这里来接受教育,如果一切进行得顺利,在1877年左右将会有一百名左右的年轻人回到中国。他们将比他们同辈中任何一些年轻人,都会有更自觉的爱国责任心来激发自己为祖国工作······”

事实上留美幼童虽身在异国,爱国之心却非常强烈。我们不能说是美国教育的结果,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感从来如此。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令人感奋:哈特福德高中每年举行毕业班学生演讲比赛,选出来参加演讲的学生是他们当中优秀的代表。1879年春天,中国留学生蔡绍基发表关于鸦片战争为主题的演讲,这位后来成为天津北洋大学校长的留美幼童,激动万分地告诉美国人:“中国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将会醒来并注定会骄傲地屹立于世界!”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