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49)——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2.22 点击数:1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2.22

【版次】第16版(满庭芳)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49.想得好做起来难

出洋留学对于大清国来说,实乃新生事物。转年2月,曾国藩心里急,又领衔上奏,催促尽快落实派遣留学生一事。提议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局,着力推荐陈兰彬为正委员(监督)、容闳为副委员(副监督)带队常驻美国。建议在上海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举荐刘翰清为“总理沪局选送事宜”。强调出洋的幼童:“此系选定官生,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不准在华洋自谋别业。”再三申明学成之后,“听候总理衙门酌量器使,奏明委用”。

此时,死神已经悄悄走近曾国藩。3月1日,他忽然感到脚麻,不能说话了。11天后,曾国藩户外散步时,又觉脚麻,被人扶进书房歇息,不久便与世长辞。在李鸿章等重臣竭力推动下,朝廷给予留学幼童十分优厚的待遇:赴美期间所有费用官方全包,先赐以生员出身,并且学业完成归国后,准许进入官僚机构任职,用不着去挤科举这座独木桥,走西学之路显得更便捷更稳妥更为前途光明。

可惜国人并不怎么买账,很少有人送儿子报名。后来成为留美幼童的李恩富,1886年在美国出版了《我在中国的童年生活》一书。在书中,他真实地写道:“实际上,当时几乎没有哪家的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一个远得他们根本不知道的什么地方的国家,而且时间是如此之长。更主要的是,那个国家据传说住的是一些尚未开化的野蛮人。”确实是这样,人们不情愿或者不放心让孩子走这条“终南捷径”,原因复杂又简单。帝国之门锁闭得太久了,即便刚刚敞开一条缝隙,国民一时无法适应。别说是去外国上学,就是国内开办的洋学堂,响应者也寥寥无几,拜洋鬼子为师,岂不辱没祖宗?无知的人们以讹传讹,说没开化的洋鬼子很野蛮,会把中国孩子剥了皮,再换成狗皮当怪物展览。

各地方官员奉了朝廷的选童令,四处动员,走家串户地游说,效果却很差。有的家庭同意后报名了,不久又反悔了。首批留学幼童的征选工作几成吹泡儿,最为焦急不安的当数容闳,他不愿看到恩公曾国藩的遗愿落空,更不愿他的梦想功亏一篑,只好亲自下去做说服工作。容闳回到故乡广东香山县,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说服老乡,随后他又去香港的新式学堂,召选那里符合标准又乐意出洋的生员。在以后成行的一百多名留学幼童当中,广东香山县占了39名,可见容闳下了多大的力气。

几经周折,终于有了令人满意的开场,经历了精挑细选和严格的选拔,出洋幼童凑齐了,他们居住的地域大多是沿海地区,家族大多是跟洋务沾边或有过出洋经历的,有的干脆就出自买办之家。后来成为中国铁路专家的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起初其父詹兴洪不打算让儿子走这条道。据说他家邻居谭某相中了詹天佑,谭某在香港做事开阔了眼界,苦口婆心地劝说詹兴洪让儿子报名,却遭到詹家的拒绝。谭某颇有远见,不惜将女儿许配给年幼的詹天佑,换取詹父同意儿子出洋留学。

1872年8月11日,也就是曾国藩病逝5个月后,首批中国留学幼童踏上赴美航程。经过三十多天的风浪颠簸,横跨大西洋,行程三万二千里,30名幼童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旧金山登陆。美国《纽约时报》进行了及时报道:到达这里的30名清国学生都非常年轻,要比任何在这之前曾到美国访问过的清国人都好看得多,清廷还计划每年送出30名学生到美国学习。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