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42)——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2.15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2.15

【版次】第16版(满庭芳)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蒲特使的使命

1867年年末,“修约”的日子愈来愈近了。恭亲王未雨绸缪,由他领衔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草拟了《论修约书》和《条说》,发给各地方大员。两文列举了修约国可能提出的种种问题,让高官们讨论,其中提到了遣使出洋的可能性,要求督抚们献计献策。意见很快反馈回来,大家一致认为派使团出访不失为良策:一来可以“探其利弊,借资筹计”。说白了,就是打探对方什么心思、要什么条件,了解各国国情,然后相机制订咱们的对外策略;二是变被动外交为主动外交,直接跟各国首脑见面交涉,维护本国利益。

良策虽好,阻力太大,怎么推行呢?保守派坚决反对,他们继续在“觐见”和“遣使”两个上次换约的遗留问题上纠缠不休。他们依然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西方各国当作属国“诸侯”,说,诸侯朝见天子,哪有不行跪拜之礼的。而今天外夷不来觐见,我们天朝上国却自家改变礼数,委屈地依从外夷,是非常不对的。又说,中国派使赴外国,去干什么?没什么事干嘛,多此一举。恭亲王撇开他们,获得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封疆大吏的支持,力排众议,决心派使出访。可是,问题又来了,派谁去?派大清官员出使吧,担心不懂外情,不能胜任,误了事,有辱国体;其次,反对派大有人在,哪个敢站出来担此重任?想来想去,想到了即将卸任的美国公使蒲安臣身上。

蒲安臣在华5年,与清朝上层的关系处得不错。当时,清朝对英法两国因多次派兵入侵结下梁子,一直面合心不合,对俄国总感觉他们不怀好意,也信任不起来。这样,跟美国的关系走得比较近就很自然了。

那年11月,恭亲王和文祥等人在总理衙门为即将卸任的蒲安臣饯行,推杯换盏之际,顺便提出请他作为中国特使出访欧美各国之事。起初蒲安臣很犹豫,思考了几天,经不住恭亲王的盛情以及总税务司赫德的“鼓励”,便应承下来。恭亲王大喜过望,马上请示两宫皇太后,封了蒲安臣“钦差大臣”。光派一个外国人当使者总有点不伦不类,遂又任命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随从蒲安臣出访。于是一支30人组成的清朝外交使团,于1868年2月25日由上海虹口港乘坐“格斯达哥里号”轮船启程,开始他们访问西方列国的旅程。

5月到达出访的第一站美国,蒲氏外交使团受到美国官方的热情接待。美联社记者做了详细的记载:“举行觐见的大厅敞开着大门,但外边的围观的人群只能看到蒲安臣、总统、内阁成员、门罗上校和总统的私人秘书。清朝高官分别被国务卿引见给总统。然后,蒲安臣宣读了国书。”蒲安臣所宣读的国书,显然是大清国的国书。宣读完毕,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双方讲话完毕,清国特使一行被分别引见给其他内阁成员,总统通过翻译与随行人员简单交流几句,整个过程舒缓而惬意。而后,使臣一行回到国务院,在那里受到了国务卿的热情款待……

蒲安臣享受的待遇,简直就是大国全权大使的礼遇。他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代表大清国和美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常驻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便,不得禁阻。为使现在两国人民相互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为有益。”并保证美国对大清国的发展执行不干涉政策。规定清政府派外交、领事官员前往美国。这个条约还将华工赴美合法化,解决了美国内战后劳动力的紧缺问题。条约声明不干涉中国内政。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国对大清国比较友好。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