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52)——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2.25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2.25

【版次】第06版(文娱)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

52.同治帝想招儿亲政

从1881年8月至9月,留美幼童开始分批撤回中国。他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生活了五到十年的哈特福德,他们当中的五十多人已经进入美国各所大学,有的还在读中学,命运倏忽发生转变。大约九十多名在美留学的幼童全部回到中国,迎候他们的是不怀好意的冷漠,曾经许诺的、期冀的几乎全化为泡影。幸亏北洋大臣李鸿章收留其中的70名在北洋。这些人当中后来成为精英的不在少数,他们自政界、外交界、教育界等脱颖而出,尽施各自才华。

此时,大清国宫闱深处接连发生皇权更替。同治帝载淳6岁登基,17岁(1872年)完婚,选妃的时候,同治皇帝喜欢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偏偏相中了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虽说最终慈禧遂了儿子的心愿,但心中老大不痛快。同治帝也有隐忧:那年他17岁了,皇太后仍不放手让他亲政。先祖顺治爷6岁登基,康熙爷8岁登基,他们都在14岁亲政。同治自然不如他们二位,而他14岁时,皇太后仍牢牢控制着“听政”大权,哪年哪月才轮到他亲理朝政呢?

等待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慈禧对他过分苛刻,不是嫌儿子“学习未能用心,读折不成句”,就是斥责“书既不熟,论多别字,曾面试一两次说话不清”。至于亲政问题,归结为一句话,“皇上典学未成,停几年再说吧”!如今皇上大婚已毕,继续拖下去,终不成体统。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慈禧在一百个不乐意的情形下,决定放权给儿子。

1873年2月22日,亲政大典在太和殿隆重举行,同治皇帝高高端坐御座上,接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们的朝贺,他身后再没有二位皇太后指手画脚。

撤帘归政后,慈禧不满40岁,精力旺盛。皇权不在手的日子,总觉着过得不舒坦。她命同治每日下朝,依旧必到弘德殿加强学习,意在同治尚不成熟,她还要同治遇逢重大军政事情向她请懿旨,时时受她监控。

同治皇帝不小了,打心里腻味母亲的掣肘,有时忘记请示汇报,慈禧老大不高兴,母子间隐藏的矛盾逐渐加深。同治惹不起他娘,即便和慈禧政见不同,也得顺从、照办,亲政成了一句空话。为了不当傀儡,他竭力巴结那个贪权如命的母亲,忽然琢磨出个妙计:打算拨巨款修复圆明园,请二位皇太后去那里颐养天年,省得守在身边说三道四,干预军政大事。对儿子的孝行,慈禧满心欢喜,恭亲王奕訢却站出来反对。

有了上次罢黜的前车之鉴,恭亲王学乖了,一般不轻易出头跟慈禧对着干。同治皇帝修复圆明园上谕颁布不久,头一个冲出来的是御史沈淮上疏,力陈缓修。

同治皇帝闻言大怒,召见沈淮,当面斥责说,我为行大孝,修园供皇太后颐养天年,你瞎掺和什么。随后又颁布第二道上谕,坚持修园没商量。

同治皇帝的老师李鸿藻也竭力苦谏,可没起一点作用;其后御史游百川上疏反对修复圆明园,被同治皇帝革了职。末了,同治帝干脆明明白白地告诉群臣,你们谁再妄言缓修圆明园,定严惩不贷。恭亲王见到这种阵势,情知背后有慈禧撑腰,不敢吱声了,还主动孝敬了两万两工银,表示了一下姿态。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