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王朝之殇(69)——晚清洋务运动始末

作者: 吕舒怀 日期:2012.03.13 点击数:20
天津日报

【作者】 吕舒怀

【报纸名称】天津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3.13

【版次】第11版(满庭芳)

【入库时间】20120520

【全文】

搬出了恭亲王

大清帝国的陆海军接连失利。陆军败于平壤,仓皇退回鸭绿江中国一侧;海军在黄海大战中伤痕累累,回到旅顺港休整。李鸿章心里明白,一旦北洋水师再有什么闪失,赔光了他的老本,他在朝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所以,他严令丁汝昌的北洋水师避战不出,保存实力,尽管日本舰队屡屡挑衅。

对日宣战之前,慈禧一门心思地求和,碰了钉子才勉强同意跟日本人打;平壤、黄海两战役打得一团糟,反而使她求和心更切,什么帝国的体面,民族的尊严,她毫不顾惜。慈禧指令李鸿章二度同俄国公使喀西尼接触,求人家出面斡旋,同日本谋和。

这可把主战的光绪皇帝愁坏了。他名义上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其实有职无权,国家军政大事皆由皇太后说了算,而且朝中没一个能跟慈禧提反对意见的。“帝党”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必须推出个敢和慈禧顶牛的人,谁呢?他们骤然想到了下野十年之久的恭亲王奕訢。论资历、论性格、论经验,老亲王的仗义执言,定能牵制慈禧的独揽大权。

“帝党”人物李文田、陆宝忠和张自熙联衔上奏,恳请起用恭亲王出山,力挽不利局面。慈禧是个爱记仇的女人,当军机大臣翁同龢、李鸿藻面陈此事时,慈禧老大不乐意,接连说了好几个“不同意”。光绪帝没辙,召集“帝党”的人商量对策。陆宝忠等人秘密串联,联合大臣们造舆论,形成强大的气场,逼迫慈禧就范。

两天后,慈禧不得已召见了恭亲王奕訢,授其“管理总理各国衙门事务,并添派总理海军事务,会同办理军务”。其后,又发懿旨:恭亲王奕訢,著在内廷行走。过了一个月,任命恭亲王为军机大臣。如今的奕訢再不是过去的恭亲王,在家窝屈了10年,不知他这把曾经锐利的剑被时光磨钝了,还是看破了红尘,情愿随波逐流了,也可能他这些年被慈禧折腾怕了,只求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恭亲王出山之后,学会了顺从慈禧,慈禧说谋和,他就同意谋和,光绪及众大臣对他寄予的厚望成了空欢喜。

恭亲王复出之前,慈禧派翁同龢去天津跑一趟,向李鸿章传达指示:当俄国公使喀西尼路过天津时,可试探喀西尼的口风,由其出面斡旋清朝跟日本求和事宜。翁同龢打心眼里不愿掺和和局,恐留千古骂名。慈禧改口让他向李鸿章追责,才勉强赴津。翁同龢刚离开北京,慈禧追发廷寄,明令李鸿章同喀西尼面谈。恭亲王官复原职后,遵从慈禧旨意,发密函给李鸿章,意思同慈禧的一样,敦促他尽快求喀西尼出手帮忙谋和,既要不伤国体,又要停止打仗,至少在日军入境之前,商讨出停战办法。此时的求和,已非彼时宣战前的谋和,清廷开始担心日本会入侵中国,甚至惧怕这样的结果出现。

喀西尼一时成了香饽饽。10月中旬,喀西尼到达天津,李鸿章和他会了面,方知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俄国公使很冷淡,说需等回北京之后,同其他各国使节商量后再说。慈禧等不及了,转而指望英国人伸出援手。奕訢搬出一直热心掺和事的赫德跟英国政府通通气,他提出一个很让慈禧满意的求和条件: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英国政府可不这么想,光放弃宗主权、允许朝鲜独立这一条可不行,得加上一条“向日本赔款或割让台湾代替赔款”,才能进行议和。赫德将英国提出的这两条转达给清政府,当即引发朝廷的激烈争论。清朝明确表示:赔款和割让台湾都没商量。日本人也不满英国联合俄、德、美等国联手帮助中国,断然拒绝议和。他们调集大批军队,陈兵中朝边境,准备大举入侵中国。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