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下关百年商埠繁荣的起点

作者: ,干有成, 日期:2013.02.17 点击数:90
南京日报

【作者】 干有成

【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3.02.17

【版次】第A07版(风雅秦淮)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

晚清时的下关码头

1904年划定的下关商埠范围(图中绿色区域)

《点石斋画报》中的下关江边的接官厅

100年前的惠民桥

大约一个半世纪以前,清政府内的洋务派掀起“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此时,刚刚经历过战争浩劫的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成为洋务运动的试验场。他们在下关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建设,为对外开埠做好了准备,也为南京下关地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直到1905年,下关一带还是一片江滩荒野

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改称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中心坚持斗争达10年之久。在此期间,清咸丰八年(1858),中法《天津条约》在北京签订,南京被辟为通商岸,但因太平军占据南京而将开埠事宜搁置。1863年,湘军攻下下关炮台,进入南京,“见人即杀,见屋即烧”,“人民之死亡转徙者不可胜计,屋宇之存者十不及三四,疮痍残败之状几于目不忍视。”这样的情景,令前来照会清廷开埠的外国人也望而却步。直至41年后的1905年,张之洞在描述南京情况说到下关一带时,这里还是一片江滩荒野,“蒿莱弥望,匪类潜踪,命案抢夺,闻见迭出”。

尽管如此,南京作为长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所在,又是两江总督和南洋通商大臣驻节地,无法回避长江沿岸的近代化开放大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有功的曾国藩、李鸿章集团开始了洋务运动,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成为洋务运动的试验场,下关地区则成为洋务派进行一系列近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中国自制第一艘轮船在下关江面试航成功

下关见证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的诞生。

1861年底,曾国藩在安庆创办第一个仿制近代西式武器的军械所时,即组织力量试制轮船。1864年,军械所迁至南京后,研制轮船的工作也转至南京进行。1865年,由徐寿、华蘅芳等人自行设计并以手工劳动为主建造成功的中国第一艘机动轮船“黄鹄”号在下关江面试航成功。

1868年8月31日上海《字林西报》报道,这艘船载重25吨,长55华尺;蒸汽机为双联卧式蒸汽机复机。更重要的是,该船所用材料除了“用于主轴、锅炉及汽缸配件之铁”购自外洋,其他一切器材,包括“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

据称,该船试航时,在不到14小时内逆流行驶了225里,时速约16里;而返回时顺流仅用了8小时,时速约28里。“黄鹄”号虽然比欧洲国家蒸汽机轮船要晚,但它揭开了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发展的帷幕。可惜,虽然在试航时轰动一时,但由于多种原因,“黄鹄”号最终并未正式投入实际使用。

为防朝廷反对,第一座轮船码头被称为“功德船”

1866年12月,为在未开埠的情形下更加有效地管理来往于长江上的外国商船,南洋大臣不得已在下关设稽查洋务局,负责登记过境外商姓名。1868年10月,设金陵洋务局。

此前,下关还未开埠,长江客轮往来,上下搭客,仅在仪凤门外下关地方“支盖洋棚,经理其事”。1868年,已垄断了长江航运的美商旗昌洋行旗下的轮船公司,为扩大营运业务,在下关江边设立“洋棚”,租地建屋“三号两进,计六间两厢”,开办洋棚,共有客运班轮9艘,成为下关也是南京最早的外资企业(1877年被招商局收购)。洋棚只经营客运,不办理货运,有栈房供候船乘客休息。因港内未建轮船码头,用小划子来往江心接送上下轮船的乘客。由于下关一带十分荒僻,出现过洋棚内候船乘客被洗劫的事件。

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办得最为成功的“与洋人争利”的官督商办企业。1872年,招商局委庄椿山为司事,也在南京下关设棚厂,接运客商。所谓“棚厂”,即简易码头,没有轮船码头,仅有栈房供乘客候船,乘客上下轮船须用小木划来往江心接送,“上船每客二百文,下船每客一百文”。可是风浪一大,驳船靠不上轮船,交通便时断时续,没有保障。

随着客运需求的不断增加,建立码头的呼声日高。1882年8月,前来参加乡试的士子在乘坐小木划登岸时落水,溺毙多人,本地绅士数十人再次联名上书两江总督左宗棠,要求速建码头。

由于清廷不希望南京开放,十分忌讳南京出现和通商岸相关的轮船码头,左宗棠便要求绅士们在呈文中切勿说出“码头”二字,而称其为“功德船”,这样码头才得以被批准设立。

招商局从芜湖调来四川号趸船,碇泊于下关江岸的木栈桥旁(今四号码头)。于是,1882年10月20日,南京第一座轮船码头——“功德船”出现在下关江边。

在码头启用时公布的《搭客规定》,是南京第一个轮船客运码头规章。其中明确,“客商既由功德船径上轮船,自应不取分文”。由于“轮船过下关仅准搭客,则令停轮片刻,不比镇江、芜湖,有货上下,耽延稍久”,所以“凡由金陵搭船之客,似宜在功德船守候,免致临时匆促。或遇风雨夜深之际,准其在功德船上住宿,亦不收取分文”。

不过,直到1889年曾国荃都是坚决反对用“铁码头船”取代“功德船”的。他认为“下关并非通商岸,一旦改立码头,万一外人起而要挟,更属有碍全局”。

一直等到1894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南京才迎来又一轮发展高潮。次年,张之洞主持在今三号码头处建公用轮船码头一座,为趸船浮码头,命名为“接官厅码头”。两座轮船码头的建成,使下关江边路一带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港埠。

张之洞主持修惠民桥、筑第一条近代道路

长江沿线航运渐趋繁荣,而新修的码头与主城因惠民河相隔,为便利商旅,1895年,张之洞将惠民河上原有的一座简易桥改建为洋式活桥。据《金陵通纪》记载,此桥位于宁沪铁路下关火车站西150米处,跨越惠民河,通达招商局江边码头,它也成为连接轮船运输和津浦铁路的重要纽带。

1902年,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的周作人在《南京下关》一文中描述了这座活式洋桥的情状:“惠民桥下因为要通船只,都是竖有很高的桅杆的,而桥上面又要通车马,所以桥是做得可以开关的,一不凑巧,遇着开桥的时候,便须等候着,要花费个把时辰。”因惠民河也是下关地区连接外秦淮河与长江的重要通道,商贸运输船只来往如梭,非常繁忙,有“小江”之称,因此,在建造设计时,特意将惠民桥建造成“活桥”形式,便于来往船只通行,也促成后来惠民桥一带繁华商埠的形成。

为改善集散条件和促进下关的繁荣,张之洞还主持修筑了南京第一条穿越城区(下关江边至碑亭巷)的近代道路——江宁马路。其路幅达6—9米,可通行东洋车和马车,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条马路,也奠定了下关地区的基本交通格局。

造桥和修马路,便利了下关与主城交通,促进傍岸舍宇的次第建造,也促进了下关地区的繁荣。应该说,此即为下关百年商埠繁荣的起点。

下关初步繁荣起来,正式开埠被提上日程

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渐开展,南京的经济、文化都在逐渐复苏。由于下关一带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人们来到这里经商,开展木材、麻茶、桐油、粮食、牲畜及禽蛋的交易,慢慢形成了集市般的“买卖街”。在张之洞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很快下关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商贸码头逐渐繁荣起来,旅店、酒肆、商行纷纷开设,马路上人力车、马车“往来如织”。

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在下关设江南官电局电报分局。1894年,南京第一家由商人投资兴办的近代工业——胜昌机器厂也在下关建立。随后,一批船舶修造、机器制造、纺织印染、服装制作、粮油加工等私营工厂相继在境内建成投产,其中较知名的有协昌机器厂、永泰昌机器厂、永兴翻砂厂等。

下关作为长江上的重要岸,其逐渐繁盛凸显其日益重要的战略价值,这引起了西方列强的注意,下关正式开埠被提上了日程。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