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洋务运动”中的企业发展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2.28 点击数:10
中国产经新闻

【报纸名称】中国产经新闻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2.28

【版次】第D01版 (思想)

【入库时间】20110412

【全文】

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建波

洋务运动是19世纪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它客观上顺应了中国当时经济结构变动的潮流,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对洋务运动中企业现象的分析,可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什么有益的借鉴呢?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在19世纪中后期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洋务运动中企业发展能给今天的我们提供哪些借鉴呢?《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就此话题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建波进行专访。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是您最早的专著。您认为洋务运动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周建波:最初研究洋务运动来自于一次很偶然的契机。在我读博士期间,时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的林毅夫给我们布置了一篇作业,我撰写了一篇有关洋务运动制度变迁的论文,谁知林毅夫很感兴趣,在课堂上大大地表扬了我,并表示我可以以此为题写一篇博士论文。

刚开始觉得题目太大,很难把握,等写出来以后,这篇论文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这篇论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洋务运动中的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问题。

洋务运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开创了学习西方理念的先河,一部中国近现代、当代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的历史。清政府在与太平天国的交战中,明白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开始走向了学习西方企业、经济和政治的道路。从富国强民的目标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从推动中国进步来讲,洋务运动又是成功的。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洋务运动时期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建立一大批的军用和民用企业。请问这些企业的演变历程如何?

周建波:洋务运动时期有两类企业,一类是官办的军用企业,完全由清政府投资;一类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由于受制于洋务运动的性质——以军工企业为主导,民用企业服从国家战争需要的目标,商人的利益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得不到保障,商人和统治者的矛盾由此产生。最终双方相互斗争的结果就是,官督商办企业最终改制为官商合办,完全民营化或者卖给外资。

比如,清政府的官督商办企业最后几乎全部成为了清末民营资本家盛宣怀个人的产业,这就是当时社会为什么风传盛宣怀“一手捞得16个夜明珠”的原因。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如何借鉴洋务运动中企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周建波: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他们各有适合自己生存的领域。国有资本的特点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一些民间资本干不了、干不成的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当国家面临战争或其他严重的危机时候,往往要加强对社会的干预以应付危机,这表现在经济上就是国有企业的大作为。

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有明确的定位,国有资本投资的领域是应该不断变化的。一旦民间资本有能力进入,国有资本失去了其竞争优势,国有资本就应该退出,卖掉股份或者吸引民间资本参加,逐渐变成民间资本。

在产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进入、不断地退出,再进入再退出。

社会既需要民间资本,也需要国有资本,而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都有不足,需要相互制衡和补充。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