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天纬与洋务运动(下)

作者: 乔进礼 日期:2011.11.11 点击数:50
松江报

【作者】 乔进礼

【报纸名称】松江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11.11

【版次】第A07版 (茸城旧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

□记者 乔进礼

光绪五年(1880),钟天纬京试不中,正当郁闷时,忽然听说清政府驻德国大使李凤苞,请他到万里之外的德国去陪其两个儿子读书。此时钟天纬对欧洲也是心向往之,于是便答应随行。同年4月,钟天纬告别亲人,从上海出发,经由香港到新加坡,然后过印度洋,穿过苏伊士运河,到达法国马赛。最终从巴黎转乘火车经比利时,到达德国柏林。这一下游历大半个欧洲,使钟天纬眼界大开,在欧洲的两年中,钟天纬在教书之余,有机会游历欧洲各国,沿途著有日记附在《随轺载笔》后面。可惜的是,《随轺载笔》在商务印书馆承印时,因战火而付之一炬。

钟天纬在欧洲两年,时间并不能算很长,但是他所见到的“各民族鼎盛时期”的欧洲,正处在“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的过渡时期,欧洲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两年无疑对钟天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结识盛宣怀

回国后,钟天纬发现朝廷和民间都坐井观天,热心科举,对外界茫然无知,使他感到忧心忡忡。钟天纬认为,非变法不足以谋划国家大计,而变法在于培育和发现人才。当时,上海格致书院已经成立,钟天纬向时任院长的王韬建议:仿书院之制,兴文课,以提倡多士,广开声气。这得到了王韬的赞同,于是便设立了每年春夏秋冬4次考课,春秋增加两次特课。一时间,钟天纬倡议的格致课艺,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学术与时务大论坛。”后来钟天纬获奖的8篇文章,均被收录在王韬编辑的《格致书院课艺》中。

1887年夏季季课的题目是《轮船电报二事应如何剔弊方能持久论》,命题人是盛宣怀观察,钟天纬获得了第一名。钟天纬在答卷中,指出中国发展轮船事业的8个薄弱环节,即“通商立约,所定税则太轻,一弊也;长江开埠,西人夺我利权,二弊也;雇用西人,不受中国驾驭,三弊也;洋船倾轧,不能独操垄断,四弊也;驾驶乏人,不能自行培植,五弊也;贸易清淡,不能设法扩充,六弊也;事权偏重,不能层层钳制,七弊也;用人太杂,不能事事秉公,八弊也。”

至于电报之弊,也指出四端:“商务不盛,则用报无多,一弊也;设线僻地,专供官用,二弊也;翻译字码,易致错误,三弊也;传达密电,易致泄露,四弊也。”钟天纬在指出这些弊端的同时,又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了合乎情理、操作性强的对策。

盛宣怀眉批曰:“独见其大”,“见得远”“诚能有此一著,必有此神效”,“入微,入微”,“作者曾赴外洋,故言之有物”。从盛宣怀在此答卷上的眉批和评语来看,显然是对这份答卷非常喜爱。

钟天纬在答卷中,还将其在外国所见的“写字机”作了介绍,盛宣怀饶有兴趣,问“此机器何价,能觅一幅看样否?”盛宣怀在文后的评语,更是对盛宣怀抱有很大的肯定与期望:“作者何啻置身局中,口讲指画,动中窍要,见其文字益我已多,傥能惠然肯来面谈数日,谁谓坐而言尽人不能起而行耶。”

后来盛宣怀便写信邀请钟天纬赴烟台深谈,详细探讨轮船电报两事的利弊,并邀钟天纬为盛宣怀助力。然而,到达烟台一个月后,钟天纬竟然独自回上海了,其中原因后人不得而知。盛宣怀于是给王韬写信,说对钟天纬的举动难以理解,“岂钟君以弟为不足教乎?”并暗示王韬从中做工作,他不想失去如此难得的人才,尽管意见不统一,但还可以商量。

王韬接信后,便从中斡旋,1888年春,钟天纬重返烟台。到烟台后,盛宣怀交代了大小七八件事,要他回上海迅速办理。5月28日,钟天纬回到上海。第一件事是物色绘制电线图并组织画稿。第二是了解葛士濬编辑《皇朝经世文续编》的进展情况,并希望收入李凤苞的遗墨。第三是编辑《怀柔图略》一书。后来钟天纬离开上海又回到盛宣怀身边工作,此书便移交给了他人办理。

重演清粮案

钟天纬在盛宣怀身边工作,感到心情舒畅,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深获盛宣怀的赏识。盛宣怀也一直寻找机会提携钟天纬,于是产生了让钟天纬进张之洞幕府的想法。张之洞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代表,被誉为近代企业巨头、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

早在1884年,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多年的钟天纬,对自己怀才不遇深感憋屈,于是赴广州寻找发展机会。他撰写了《扩充商务十条》,陈述走富强之路的治国方略,呈递给刚上任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但“上之不报”,三个月后无功而返。这次要随张之洞去湖北,心里面还真没有底,况且盛宣怀是李鸿章的亲信和得力助手,跟着盛宣怀以后升迁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些。因此钟天纬还不愿意去张之洞幕府,这在钟天纬到湖北后给盛宣怀的一封信中,可以看到钟天纬的想法:

且蒙吾师逾格垂青,辱隶门墙者三年,实未有尺寸之报效。私心仍欲常依宇下,庶不负一番相赏之恩耳。天纬在沪,浮沉译馆,本思终老衡门,乃蒙吾师拔识于风尘之中,再三敦励,始决出山之志。

但是盛宣怀也可能别有他图,力劝钟天纬去张之洞幕府。钟天纬到武汉以后,先在京山、当阳、大冶、兴国等地勘矿,1890年春,负责统筹铁厂建设及开采矿产的重要部门——湖北铁政局的筹建,张之洞派钟天纬到铁政局就职,帮办文案。1891年夏天,又委派到汉阳代理铁厂事物。

这时张之洞已经选定汉阳铁厂的厂基位于大别山下,正紧锣密鼓准备建设,当时负责建厂征地的人答应,以官价购买土地,但此人暗箱操作,有的田主已经领到银元,有的没有领到。一时间民怨沸腾、谤议载道,钟天纬见此情景,觉得要平息此事,必须公平、公正、公开,只有透明才能取信于民。

于是张榜公布,明示各家征用多少田,拆除多少屋,该给多少钱,一目了然。谁知,公布的价格与各家所领到的数目大相径庭,老百姓顿时目瞪口呆,不但没有拿到钱的人有意见,就是拿到银元的人也怒火冲天,于是集体上访控告。经手人感到形势不妙,连夜活动,疏通关系,说钟天纬煽动民众闹事。

1991年8月2日,铁政局刊出《汉阳铁厂告示》,为“司事人”辩护,理由是钟天纬公布的是“原估计”,还未扣除自行拆卸迁盖的材料费,所以与实发数目不一样。憨厚质朴的老百姓,不知内情,处于对铁政局的充分信任,也就不再闹事。这件事自然要怪罪于钟天纬,于是将钟天纬从铁政局撤回。

当时,张之洞实行“官吏统治一切”的用人方针:管理人员的配备完全依照封建衙门的模式,大小岗位全由官吏来充任,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官场的恶习带进工厂,营私舞弊、贪污浪费、任用私人、排斥异己、不负责任、挂名坐食等风盛行。这一点钟天纬也非常清楚,只要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但不会得罪别人,反而会从中得到好处,而且会有更多的升迁机会。回想起20年前的“清粮案”,钟天纬并没有吸取教训,还是重演了不幸的一幕。

张之洞没有深究真相,当然也没有出面为钟天纬辩护。为了维护铁政局的权威和利益,改委钟天纬管理矿务学堂。后来改为自强学堂监督。钟天纬接手自强学堂后,“事权不一,办事掣肘”,其心情并不舒畅,在写给盛宣怀的信中说:“在此三载,一事无成”。当年五月,把家人送回上海,并于1894年1月,辞职返回上海。

义赈甲午战争

盛宣怀看到钟天纬在湖北如此遭遇,心中既不平又内疚,总想寻找机会给钟天纬新的出路。此时正好李鸿章奉命在渤海湾“校阅海军”,盛宣怀奉饬随往,因病未行,便推荐钟天纬随同,让其接触李鸿章,以便日后重用。当时张之洞将钟天纬列为“李党”,不予重用,日后升迁的机会还在李鸿章。

据资料显示,李鸿章对这次海军校阅非常满意,钟天纬升迁有望。然而,不到2个月,侵略朝鲜的日军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上下蓄谋已久的战争,钟天纬对此早有认识,认为日本的目标不是朝鲜,而是中国。清军若节节败退,日军必定会入侵中国,效仿西方列强迫使中国主动求和、达到获得割地赔款的目的。所以,求和的代价必然是沉痛的。1894年8月,钟天纬写了《上李傅相条陈日本兵事》一文,向李鸿章献计献策:必须以战为守、迎头拦击、“胜亦不追,败亦不退,全力以死力与之相持”。

10月,钟天纬又拟《论目前日本兵势》一文,此文写于黄海战后,金旅(金州、旅顺)战之前,几乎预测了全局的发展结果。特别提到,旅顺是重中之重,旅顺若失,必将导致北洋门户大开:旅顺为海军根本重地,“ 形势天险,炮台环拥,实有一夫当关之势。然皆扼守临海一面,后路仍属空虚,倘敌人载兵登陆由大连湾、金州以攻,……则其势危矣。万一旅顺蹉跌,则威海孤悬,更不能支,北洋之门户全失,则倭人可直犯大沽矣。”

后来的变化一如钟天纬所说,战争局势持续恶化,1994年11月12日,正是日军从花园口登陆后,金旅之战爆发,钟天纬受盛宣怀委托,起草了《募捐义饷以兴义兵启》,寄给上海的经元善,请经元善发起募捐,以兴义兵。钟天纬在文章中慷慨陈词,号召民众为保卫国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此时,经元善正“卧病床褥”,但他还是“不避出位之嫌,驰书各处义赈旧侣”。他在《致各路义赈同志公函》中说,“前承气求应声,同筹义赈,为救民也。今者创筹义师,为忠君也。”钟天纬也好,经元善也好,对这次募捐都很乐观,充满信心。但是,事与愿违,响应者寥寥无几,甚至也有人表示反对。

当时,原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甲午战争开战后,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调张之洞为两江总督,张之洞听说“义赈”之事后,并没有表示支持。随后,清政府决定派员议和,义赈之事遂罢。

投身维新变法

甲午战败之后,钟天纬继续上书,陈述中国走自强之路的方略,因人微言轻而书上不报,后作为广西按察使胡橘棻奏折呈递光绪。这件奏折对于光绪帝决定实行新政、实施变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这件奏疏历经曲折,才到皇帝手中。早在与“公车上书”几乎同时,钟天纬在天津撰写了《救时百策》一文,“贡当道以冀采择”,但是,“书上不报”。1895年6月3日,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三书》,这是根据“第二书”中“变法”一节而改写,主要陈述富国、养民、教士、练兵的具体做法,这是康有为数次上书中唯一送达光绪帝的奏折。

事隔六天的1895年6月9日,广西按察使胡橘棻呈递《条陈变法自强事宜折》,“胡折”是请他的参谋王修植撰稿,而王修植大量引用了钟天纬的《救时百策》。这份奏折有8000多字,深得光绪皇帝的赞许,除了十条具体对策之外,更重要的或许是此折对洋务运动作了深刻反思。这正是由于甲午战败而处于极度迷茫中的光绪所期盼的。所以,后人评说“康之上书与胡的奏折,犹如给在困惑中的光绪帝注入了兴奋剂,激起其功名,受到鼓舞”。

康有为对此折也是大为赞赏:于群臣上书中,“ 凡存九折,以胡橘棻为第一,吾折在第二。”1895年6月23日,钟天纬见合约已签,局势已定,便以回江南制造局翻译“未竟之书”为由,向盛宣怀告别南归,26日抵达上海。不久, “强学会”北京 成立。

1896年,盛宣怀筹办南洋公学,委托钟天纬在上海选址。后看到钟天纬《学堂宜用新法教授议》和其他章程,发现钟天纬欲办的学堂,正是盛宣怀意想中的新式学堂,表示十分看好,给予钟天纬极大的支持。在钟天纬的努力下,“未及两月,诸生文艺无不豁然贯通”。所以,钟天纬确实遵照了盛宣怀“为各郡邑示以准绳”的办学要求,开创了风气,为推动国家改革科举制度埋下了伏笔。

1895年康有为来到上海,多次拜访钟天纬,主要讨论变法事宜。但如何变法,两人却有不同见解,康有为等主张激进,而钟天纬认为“宜缓不宜骤,宜因不宜创”,“若更张太骤,将原有者一笔抹煞,必遭多数反对而遘奇祸,无济大局。”后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仅存百日就失败了。梁启超日后总结维新变法的教训时,表达了跟钟天纬几乎相同的观点。

戊戌变法失败后,钟天纬心灰意冷。1900年7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准备侵占北京。7月15日,钟天纬病逝。钟天纬一生坎坷,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诞生,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下病逝。心怀宏图壮志,却报国无门,只留下了一堆尚未刊印的文稿。

◆本版由松江报社、区史志办合办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