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圈的“伪洋务运动”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11.14 点击数:0
时代信报

【报纸名称】时代信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11.14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山寨”之花遍地开。因为《丑女无敌》,山寨剧似乎正式登堂入室,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和山寨手机一样,抛弃了早期草根般的粗糙,山寨剧似乎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撩拨着大家审美和情趣的神经。有网友戏言:身为“小三”的山寨剧,风头似乎盖过了原版的“大奶”。而这,不过是中国电视剧制作在原创乏力、资本匮乏的背景下的艰难自救。 

山寨剧疯狂来袭

■信报记者 王明明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比如山寨手机。而所谓山寨剧,通常指从国外知名电视剧改编而来的本土剧,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比如《丑女无敌》。

近年来,山寨剧层出不穷,但都没有得到合法版权的身份,比如《美丽主妇》、《好想好想谈恋爱》、《远东第一监狱》、《末路天堂》、《找呀找呀找朋友》、《远东特遣队》、《非常24小时》、《案发现场》……网友们称此为“疑似山寨剧”。据记者观察,上述各剧都模仿了欧美流行电视剧,山寨风格明显,讳言山寨,可能缘于敏感的版权问题。

重庆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一级导演鄢光宗认为,山寨剧的兴起似乎比较符合中国国情,“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活跃的创作精神、精致的制作能力,拿来主义般的‘洋务运动’(电视剧的山寨化制作)难以避免”。

山寨剧的史前史

“倒退十多年,谁知道《丑女贝蒂》?谁能弄一个像模像样的山寨剧呢?”鄢光宗认为,正是近10年来网络的发达、国内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让山寨剧找到了出口。

在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早期,无一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制造。当时,战争和名著,是电视剧编剧营养丰富的题材宝库。

但到1990年代中后期,包括《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水浒》和《三国演义》也被拍完了,名著方面无米下锅。“拍什么呢?此前的《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把镜头对向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人们的创作思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爱情不能太露骨,古典还得想方设法忠实原著,战争题材还不能像现在的《集结号》或者《亮剑》那样关注个体,题材开始显得匮乏。”

除了题材匮乏,当时创作人员对电视剧制作的态度也不一样。鄢光宗说,原来的电视剧制作有一种“干事业”的豪情壮志,“大家都是为艺术而来,有着崇高的理想,觉得自己拍电视是一项非常个性的艺术创作。想的都是怎样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根本没有商业和市场的意识,更别说山寨了。”

一些例子是,《红楼梦》一拍好几年,多位红学专家担任顾问。《西游记》节衣缩食,包括师徒4人在

内的剧组所有人都要帮忙搬道具、卸车皮。现在的人很难想象,那时候拍电视剧,一个剧本可以讨论好几个月甚至几年,为了一个镜头简直不惜成本。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题材匮乏、创作严谨之外是各路资本的进入,造成人才断档,“都想分蛋糕,但原创能力完全不足,好的编剧就那么多,都去抢,都没了”。

事情悄悄在变化。1990年代初,电视剧成为一个非常赚钱的产业。另一方面,各地电视台越来越多,需要庞大的电视剧来填充空白时间。1990年代中后期,各地卫视开始集体上星。同时,由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快速建设,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裂变为好多分门别类的子电视台。传媒手段的进步造成电视栏目的疯狂生长同时,也需要大量电视剧来填补栏目与栏目之间的空白时间。

所以,当时的电视剧越拍越多,越拍越快,几乎每一部电视剧都能找到大大小小的买家。但好景不长,观众开始不买账。人们发现,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完全倒了胃口。在此情况下,一些力不从心或者积极接受新鲜事物的编剧导演们,开始把眼睛放到国外,希望能够从国外找到一些好的故事,对付越来越挑剔的观众。

既省钱又避风险

迈入新世纪之后,山寨剧开始“萝卜快了不洗泥”似的疯狂扩张,全中国的编剧导演实在太多,而且眼睛都盯着外国电视剧,尽快“寨”出来就能圈上钱,忙于圈地运动的电视人就不太考虑质量问题了。

“这实际上都是商业上的考虑。大家都知道,中国的编剧根本找不到钱,所以很多好的编剧已经脱离了这个行业,另谋发展。另一方面,观众需要好的电视情节,没有好的编剧就难以吸引收视率和广告商。这个两难的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可是电视剧要生产呀,那么多频道要等着填空,怎么办?山寨!”王小峰说,早期的山寨剧根本没有考虑版权的问题,通过网络观察哪一部国外电视剧火,然后马上本土化改编,“大家都是为了找钱,所以管不了那么多,先拿来主义再说”。

王小峰分析,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一是编剧方面省钱了。因为不用购买版权,直接借用外国电视剧的内核和外壳,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改编,一些影视院校的大学生就可以操刀,和请知名编剧相比成本大大下降,效率大大提升。

二是拿来的东西,都是经过市场检验有号召力的产品,山寨出没有多大的风险,反正大家都爱看,说不定还像《丑女无敌》那样火了。

三是成本很低。山寨剧直接套用原有故事情节,马上开机,很快能够出成品,快速占领市场;甚至在演员方面也不需要大明星,因为吸引人的是剧情,国内不少人还真想看看中国版是怎么一回事;此外,像山寨版《欲望都市》,因为有原版的良好口碑,山寨版完全免除了宣传期和相关费用,非常舒服。

小三再风光也不是大奶

王小峰介绍,山寨式翻拍并不是内地电视剧制作人的首创,香港的电影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深谙此道了,“香港的制作群体能比大陆更方便地了解国外的发展动向。”

1990年,杜琪峰曾经执导过一部《吉星拱照》,主演是周润发和张艾嘉,BEYOND兄弟4个在里面跑龙套,讲周润发扮演的富家公子在一家东东云吞面馆里打工,追求老板女儿的故事。这部电影是杜琪峰在美国看了《阔少爷》一片之后,回来仿拍的。不同的是他把非洲王子换成了富家公子,配角的仆人换成了一个小孩。

成龙也曾经演过山寨片,《奇迹》“寨”的是美片《富贵满华堂》,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则改编自美国的《幼稚园特警》。不过这两位山寨的成果都远远好于原片,属于化腐朽为神奇的。最近古天乐主演的《保持通话》,其创意则是取自美国的《狙击电话亭》。

王小峰认为,对港片来说,山寨是手段,目的还是创新。在电影《无间道》成功之后,美国人买了《无间道》的版权拍美版,这就是“寨”出了成绩。

另一方面,内地编剧们的“寨”,也开始了有创新的“寨”。比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寨”自日剧《爱情白皮书》,一直到前几年,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还经常有大学生模样的小男生把电话对着大海,然后高声喊:“你听到了吗?这是大海的声音?”这种浪漫的俗套没有因为李亚鹏演的是一部山寨剧而打折扣。

实际上,《丑女无敌》的横空出世也有创新的影子。第一次购买版权终于走出了山寨剧明媒正娶的第一步,无处不在的插入式广告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最主要的是,在剧情上《丑女无敌》做了很多本土化的改动,“我觉得比原版好看。中国版只是借了原版的一个壳,有很多新鲜的东西。”重庆知名作家漆园子说。

她认为,以《丑女无敌》为代表,现在的山寨剧在简单模仿的基础上想到了怎么去超越,“山寨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在原创乏力和没有更多资本的情况下,为了填充市场的应急之道。毕竟文化产品的创新避免不了高成本、高风险,这就势必导致一些制作单位为求生存、为降低失败风险,谋求一些低成本而又万无一失的办法。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本土电视剧可能会超越这个阶段,即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原创力量吧。”

“但山寨绝不能成为主流。”鄢光宗表示,“小三”再怎么风光,都不可能获得“大奶”的地位,除非有一天,山寨剧能在不断的模仿中达到自身创造力的超越和提升,“否则,山寨永远不入流”。

他认为,内容可以山寨化,但出身一定不能山寨化,拥有合法版权是任何再创作的底线。“我个人觉得,再创新的空间其实有限,后劲也不大。本土文化产业若要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山寨化只能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有原创精神。”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