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作者: 暂无 日期:1981.09.08 点击数:30
人民日报

【报纸名称】人民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1981.09.08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洋务运动

乔还田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政府中一部分善于通权达变的封建政治家,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进先进的枪炮、机器和科学技术,借以给这个行将垮台的政权“补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洋务运动。从事这项活动的人被称为洋务派。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是其代表人物。

洋务运动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起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六十年代初,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成为清政府的“心腹之害”,直接负责“剿发逆”的曾、左、李等人认为非利用洋枪洋炮而不能解除“内忧”。其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深切感到外国资本主义从军事、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严重地威胁着清政府的生存,认为“洋人之背向,莫不以中国强弱为衡”,因此,曾、左、李等人主张趁“剿发逆”之机,“洋人乐于见长之时,将外洋各种机制实力讲求”。再次,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也诱发着洋务运动破土而出。左宗棠就曾明确地说他搞“洋务”是将魏源的“师其长技以制之”思想付诸实践。

由于当时的实际情形是,清政府无论对内对外都吃败仗,而它在对外战争中又亲身领教到西方国家器械精良、船坚炮利的厉害,所以这个运动很自然要从军事方面入手。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叶,是洋务运动的第一阶段。在此期间,洋务派在购买外国枪炮的同时,先后在安徽、江苏、福建、直隶、湖北、四川、甘肃等省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其中最著名的有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这些军事工业的生产经费由国库开支,制造出来的枪炮、弹药和轮船,由政府调拨给军队使用,不计算产品的价格,不以商品的形式参加市场交换。

随着军事工业的兴起,洋务派学习英、法等国那样“开煤矿、创铁路、兴商政”。这是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即重点仿行铁路、航运、电报、采矿、冶炼、纺织等。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洋务派共创办了20多个民用性企业,其中最重要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台湾基隆煤矿、天津电报局、天津到山海关铁路、兰州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铁政局、湖北织布局、贵州制铁厂、黑龙江漠河金矿等。这些企业分别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方式。其机器设备同军事工业部门一样,分别从英、法、德、美、日等国购进,而且聘请了一些“洋匠”。

在兴办近代民用性企业的同时,洋务派还将军事工业的重心从陆上移到筹建新式海防。到七十年代中叶,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已被镇压,而清政府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又尖锐起来。洋务派鉴于天津教案、沙俄占据伊犁、日本出兵台湾等事件的教训,主张“速购铁舰、水雷以及一切有用军火”,加强沿海要处的防务。于是,1875年经清政府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厘金400万两作经费,计划在十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海军。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但随即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全部覆灭,南洋海军也受到很大损失。1885年,又成立了海军衙门,管理一切与海防有关的事宜。1888年,李鸿章把北洋海军扩建成北洋舰队,并修建了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支海军。不过,直至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海军经费大部分被挪作慈禧太后兴建颐和园之用,未再添置任何船舰。

此外,为了培养着实有用的科技人材,洋务派从1862年起先后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东水师学堂、湖北自强学堂等20多所近代化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反中国几千年之常态,以外语和近代科学技术取代了儒学的主课地位。除省办学堂外,洋务派在1872年至1886年间还向欧美国家分批派遣了共计200多名留学生。这些学生学成回国后,多被分配到电报、造船、机器制造等业充当骨干力量,象詹天佑、严复等人则成为世人皆知的佼佼者。所有这些,同属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运动于1894年随着北洋舰队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覆没以及李鸿章等人的失势宣告结束。它之所以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整个社会的封建生产关系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一切发展近代工业的计划只能如同沙上建塔一样是不会成功的。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