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脱亚入欧”

作者: 暂无 日期:2008.08.21 点击数:10
体坛周报

【报纸名称】体坛周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8.08.21

【版次】第31版 (五环杂志)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郑也夫专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 中国男篮打败德国后,姚明说:“我们是一支欧洲球队了。”我的判断:这是一句篮球界的行话。这话该怎么解读?现今世界篮坛列强的席位尽数被欧美两大洲瓜分,非洲没有一支上得了台面,亚洲也只有中国擦边。现今世界男篮的风格只有两家。美国的风格:独来独往,高来高去,崇尚表演,卖弄绝技,彰显个人英雄主义。欧洲的风格:注重实惠,强调配合,传球流畅,防守森严,高扬团队精神。美国篮球只此一家。欧洲篮球则是个代名词,现今美国之外的全部列强都是欧洲的风格,其中大部分是欧洲球队,小部分是南美洲球队。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效仿美国的风格。今天我们靠着学习欧洲团队篮球的风格打进了列强的行列。所以姚明一锤定音:我们是一支欧洲球队了,但是似乎只能叨陪末座。没有了三十年一遇的姚明,还不知能否保持前八呢。 世界篮坛上有没有过亚洲风格、中国风格?当然,竞技体育中没有像样的成绩,是不配称作风格的。也就是说,靠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亚洲球队打进过世界列强吗?有可能打进吗? 六十年代中国球队有自己的风格——小、快、强调配合,跑动传接,也有过自己的黄金期。因为国际政治的原因,我们失去了和列强全面较量的机会。几次偶尔露峥嵘,给列强留下深刻的印象。1962年,苏联篮球队访问中国,两队互有胜负。赛后,苏联第一控卫,号称“火箭”的阿拉恰强在总结中说:“任何一位短跑运动员都会说,在奔跑中跑‘百米’比原地起跑的速度要快。短跑原理完全可以应用在篮球运动中。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一些很出色的队员,在大部分场合下,都是站着接球的。而中国人却尽量争取将球传给开始行动的同伴。而行动中接到球的队员,在摆脱防守这方面,就具有极大的优势。还有一点是防守者感到困难的是,摸不清带球的队员的行动方向,后卫也只能猜测对方的行动路线。”我们不能说那种风格今天还有前途,但也很难说它笃定就没有前途。以后大家一股脑地崇尚大个子,六十年代国手们的风格已经绝迹。 现在的韩国队身上颇有当年中国队的风采。换句话说,亚洲风格被他们坚守着。可惜他们打不进世界列强。原因简单之极。有中国记者问韩国教练:让你从中国队挑一个队员,你要哪个?姚明。除了姚明,你要哪个?巴特(那时王治郅在美国,易建联还没成气候)。除了巴特呢?那位教练脱口而出:除了这二位谁也不要,只要加上姚明一人,韩国肯定打进世界八强。我总觉得韩国教练不是在吹牛。但是韩国到底是没有姚明,亚洲风格能否打进列强也就无从检验。 竞技体育信奉“猫论”,蔑视形而上。认定亚洲风格、中国风格一定可以成功,是某种教条作怪,不合逻辑。但我还是认为,我们应该在国内赛场上给钱澄海、杨伯镛为代表的那种风格一个参与竞争的位置。没有大个子绝对不行。但四小一大,有无成功的可能?优秀的控卫没有一个是粗糙的,因为他们身经百战,是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速度奇快的陈江华为什么粗糙?因为国内赛场上没有成百上千的小个子占据主力控卫的位置,不然其中是不愁找不到钱澄海、阿拉恰强、艾弗森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