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推动日本明治维新 近代中国“错失”《海国图志》

作者: 暂无 日期:2011.06.18 点击数:10
梅州日报

【报纸名称】梅州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1.06.18

【版次】第6版:文化公园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

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海国图志》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鸦片战争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1841年6月,当时同样主张学习西方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途经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见到了老友魏源,林则徐将自己在广州搜集的《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了魏源,希望他编撰一部介绍西方的书籍以救亡图存。魏源接受重托,着手搜集资料,终于在1842年著成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照理说,《海国图志》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理应畅销走俏才是。然而,此书在国内却只印刷了一千册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由于被“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在这样的环境下,《海国图志》提出“师夷”的主张,必然会被主流社会攻击排斥,遭到人们的冷遇。后来,连谈论这本书,也成为禁忌。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1851年的某天,一艘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接受入港检查时,被查到了3部《海国图志》,随即被当成违禁品扣了下来。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海国图志》传入了日本,迅速畅销。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海国图志》选本就有21个版本,成为日本官员和学者共同研读的一部“有用之书“,进而掀开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伏笔。(苗晓雨)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