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岛刚专栏: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作者: 野岛刚 日期:2014.07.18 点击数:0
南方都市报

【作者】 野岛刚

【报纸名称】南方都市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4.07.18

【版次】[RB17][每日专栏]

【入库时间】20140810

【全文】

野岛刚专栏

一期一筆

上周,我在东京接受了中国某家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希望我比较一下日本与中国的历史,重点谈一谈明治维新与清朝末期改革运动的不同之处。

我当时着重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体制内的人很难进行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打倒江户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是鹿儿岛(萨摩)、山口(长州)、高知(土佐)、佐贺(肥前)等长期受到江户幕府差别对待的西方诸藩(地方政府)。他们就是体制外的势力。

另外,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坂本龙马等“维新志士”都不是在各个地方执政的年长之辈,而是在中级、下级武士中拥有远大志向的年轻骨干力量。

总之,他们是不受江户幕府与地方政府既得权益集团约束的势力,且对现存的权威持有仇恨。

因此,这些人能够毫不犹豫地彻底否定江户幕府,将日本变成一个西洋化的近代国家。明治维新并不是一场革命,因为天皇制保留了下来。但即使如此,由于其目的在于否定江户时代,所以改革进行得相当彻底。

另一方面,清朝末期的“洋务派”属于清朝的统治阶级,是延续清朝统治的领袖人物。因此,虽然他们能够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很多改革措施都在半途中转向妥协。同时,这些领导人在改革过程中,一直都在尽量维护着自己的利益与权力。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李鸿章。在日清战争中(中国称甲午战争),从战斗力上来看,中国的北洋舰队超过了日本海军。但是,身为北洋舰队领导者的李鸿章希望保留舰队的实力,始终回避与日本海军进行全面对决。结果,一直担心舰队全面对决的日本如愿实现了胜利。此事反映出了李鸿章的局限之处。

中国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就要等待类似于和清朝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孙文等人率领的革命团体的出现。

战后,日本之所以能够重新站起来,就是因为战争带来的废墟与焦土对政治家及军人势力、政治结构、既得权益集团造成了严重破坏。在近现代史中,日本出现了两次重大变化,这也造就了当今的日本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变化都是在“否定原有体制”的过程中实现的。从“内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应该还是非常困难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