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前日本军国主义的传承

作者: 姜长斌 日期:2005.04.25 点击数:30
学习时报

【作者】 姜长斌

【报纸名称】学习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5.04.2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早从16世纪下半叶,日本封建军阀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即已谋划并实践“征略朝鲜、琉球、台湾”、“攻占明朝”的国策,军事上虽然遭到失败,但政客与文人从未放弃扩张野心。17世纪德川幕府初期实行一段短暂“和平外交”,但封建的“神国武道”文化却持续发展,代代相传,一直传承至19世纪下半叶。1868年明治维新后,军国主义变形为“富国强兵”、“脱亚入欧”,视中国、韩国、东南亚、印度等为敌。续写的历史是,征韩、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大肆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一幕幕惨剧历历在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作者 $$在亚洲,日本近代以来一直以经济、科技发展领先于各国,但是,日本却不能真正地反省其侵略罪行,与有过相同行为的德国相比,日本的意识形态仍然落后了一个时代。由于此,至今它仍然无法与邻国、亚洲国家和睦相处,和谐发展。 $$笔者以为,国人对日本的认识远不够系统,不够深入。等待日本自觉地起来克服自身的障碍,需要很长的过程。历史和现实都如此告诫我们。 $$关于日本,我国学者渠长根讲得十分准确:“幕府时期和明治时代,日本侵华思想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具体形态却是复杂多样的。既有转变成公开的国家侵略政策的部分,更多的还是包容于政治家、学者、思想家、理论家、文学艺术家及其他社会权威人物的言论作品中流传于世的,还有散布在国民教育、战争动员、道德批判、社会规范之中的,更有广泛地渗透于国民的心理意识、风俗习惯里的成分。在表现形式上,更为复杂,有‘神国’思想、‘八竑一宇’观念、民族优越论、国家主义以至军国主义等”。 $$日本学者水野明写道:日本图谋侵略朝鲜、中国等地的思想与国策,至少已有400余年历史。 $$日本向外扩张是有历史渊源的。作为开端,这里只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予以介绍。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则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外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1592、1596年两次入侵朝鲜,并妄图征服中国大陆,但以失败告终。因政权内部斗争表面化,于1595年命令丰臣秀次(是年28岁)自杀。他以“五大老”与“五奉行”为中心建立新的政权。1598年死。 $$早在1583年,他就宣称征服中国(明朝)乃天命神授,是日本的使命,说:“……繇之三韩(朝鲜半岛)、琉球(今冲绳),款塞来享。今也,欲征大明(中国明朝),盖非我所欲,天所授也。”1585年9月3日,他在致家臣书中说:“余之被任命为日本关白,除统治日本外,同时其统治大权也及于唐国(按,指明朝中国)。”1586年再一次表露“吾统治日本成功之后,即将日本交予弟弟秀长,我则专心一意征服朝鲜、中国。”同年,开始做“高丽渡海”准备。1587年5月,他在征讨(日本)九州军中说:“余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1589年遣使到朝鲜,交涉朝鲜国王来日本朝觐之事,计划以“臣下礼节”接待朝鲜国王,以示日本地位高于朝鲜。1590年朝鲜国王只派使节至日本,其国书中提及:“迅速讲信修睦,欲敦邻好。”秀吉接见朝鲜通信使致朝鲜国王书说:“……不屑国家之远,山海之隔,欲一跃直入大明国,易我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帝都改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之中。”1590年致琉球藩主信中称:“祗今得贵国遗之奇物,顷又有游观博知之志,故欲弘政化于异域,素愿也。”1591年9月发布《征讨朝鲜令》,同年致印度总督信中说:“由欲治大明国之志,不日泛楼船到中华者,如指掌矣!”1592年5月18日,他率兵16万侵略朝鲜途中给其养子、关白丰臣秀次下达《二十五条觉书》,交待国家大事,《觉书》表露出空前野心,要义有五:1、“宜恭请天皇于后年行幸唐(明)都,呈献都城(北京)附近百县与皇室御用,诸公卿将予采邑。其中下位者将增10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2、“大唐(明)国之关白,授予秀次(丰臣秀吉养子),并授(明)都城附近之百余国(州),日本之关白则由大和中纳言(羽柴秀保)、备前宰相(宇多田秀家)二人中择一人任之”;3、“日本之天皇可由良仁亲王(后阳成天皇之子)或八条宫智仁亲王(后阳成天皇之弟)继之”;4、高丽(朝鲜)国由岐阜在乡(羽柴秀胜)或备前宰相统治”;5、“天皇居北京,(丰臣)秀吉居留宁波,进而占领天竺(印度)。”。1597年率兵14万再次侵朝,虽然遭到朝鲜军民和明朝军队抗击而吃了败仗,但日军仍留驻朝鲜不撤。先后两次(1592、1597年)用兵朝鲜,前后历时近7年。1592年夏第一次用兵时,日军曾连陷京城、平壤,俘虏临海君、顺和君两王子,朝鲜大片国土遭日军蹂躏。一时的军事胜利,使其扩张气焰达到狂妄地步。1592年7月迫使菲律宾群岛殖民长官向日本进贡。1593年,向高山国(指今菲律宾)发出威胁,称,“夫‘日’轮所照临,至海岳山川、草木禽虫,悉莫不受此恩光也。……若不来朝,可令诸将伐之。生长万物者‘日’也,枯竭万物亦‘日’也。”关于他用兵侵朝史实,我国已有多种史著和论文记载。1598年丰臣秀吉殁,其继承者始召侵朝日军撤回日本。 $$由上述又可推知,为何从16世纪初期起,即从我国明朝嘉靖年间起,倭人就从山东至广东沿海一带经常出没,抢占地盘、烧杀抢掠,造成我国实行闭关政策的重要原因,以及为何我国终于出现一位抗倭将军戚继光,——其抗倭战线遍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包括捣毁倭寇位于浙江宁德城外、海中横屿巢穴)。 $$丰臣秀吉的计划与行动,为日本后继的“海外雄飞”、“海外扩张”、“大东亚共荣圈”、“大日本帝国”等军国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和传统的“样本”。 $$直至明治维新之后、中日甲午战争开启之时,1894年日本创办《日清战争实记》,开始连载坪谷水哉的《丰公朝鲜军记》,其“小序”开篇就说:“我帝国开辟以来,堂堂六师境外从事征讨,自上古神功皇帝征服三韩以后,迄于天智天皇在位,前后460余年间,凡30余次,然征讨三韩之地,即今之所谓朝鲜半岛者,更深入中国本土与之交兵,当时从未有过。天智朝以来1220余年间,我兵出国征讨,大收宣扬国威之效者,仅有两次:其一是文录、庆长之际丰太阁(丰臣秀吉)征韩之役;其二是此次对清军的讨伐(按,指甲午战争)。”这里“丰太阁”,指的就是16世纪的丰臣秀吉。对于丰臣的“功绩”,作者写道:“文录、庆长间,出兵朝鲜前后两次,为时达七年之久,二十万貔貅(虎狼之师)蹂躏八道之野,几番与明韩联军鏖杀,耀日军威武之辉于异域,永绝邻邦觊觎之念,扬国威,张国权,功莫大焉。是丰太阁雄才伟略所致,流泽后世之民多矣……温故知新……以此鼓舞振作国民敌忾之气。”可见当年丰臣秀吉的“功绩”对日本侵华战略影响之深远! 丰臣秀吉是崇尚日本暴力扩张的始作俑者,他1597年兵败朝鲜后,篡夺丰臣家族权位者、掌握实权的德川家康(1542—1616)趁机而起,1603年取代丰臣家族,建立德川(江户)幕府政权,是为江户幕府第一代“将军”。此后日本有过一段短暂的“和平开国”时期。但本质上,德川家康继承丰臣扩张遗志,暗怀“征韩论”,觊觎中国大陆。他在致中国皇帝书中称,日本“德化所及,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主酋长,莫不上表输贡”。 $$日本恰于德川幕府时期不断出现鼓吹日本应该“德化宇内”的论调,其代表者如,熊泽蕃山、山鹿素行、并河天民、林子平、本多利明等等,把“丰臣伟业”逐步发展为日本整套的国家战略和学说体系。这一过程持续了四个多世纪,至今仍未能消退。日本军国主义的出现、发展和完善,经历了从“武士”到“学界”,再从“学界”到“武士—学界”这样一些阶段。中间有代表意义的人物可以罗列如下。 $$熊泽蕃山(1619—1691年)江户(德川)幕府早期的重要学者。著有《集义和书》、《集义外书》、《大学或问》、《源氏外传》等书。自江户幕府建立以来,海外扩张论者无不以宣扬“神功皇后”、丰臣秀吉“征韩”、“侵华”说为能事。熊泽蕃山实为这一理论的“开山鼻祖”。这在日本后来已经成为传统。不断流传的一首《日本刀歌》唱道:“神后杖之征三韩,冲其巢窟降其王。……更有丰公试大挥,蹂躏八道意气扬”,就是这种精神状态的写照。熊泽蕃山与下面将要谈到的山鹿素行是典型的代表。 $$山鹿素行(1622—1685年)是与熊泽蕃山几乎同时出现的“儒家”学者、兵法家。他比熊泽蕃山更为激进,著有《圣教要录》、《中朝事实》、《配所残笔》等书。49岁著《谪居童问》,50岁著《中朝事实》,成为江户幕府早期激进的“日本中心” 论者。山鹿素行与同时代的一大批“学者”使“武士道”理论化、系统化,“终于统治了整个‘日本武士’的思想”。“武士道藏被认为是‘纯日本思想’的重要因素”。 $$日本进入18世纪之后,首先有幕府著名谋士并河天民(1679—1718),之后又有本居宣长。并河天民于1716年向幕府呈献《开疆录》。内称:“大日本帝国之威光,应及于唐土、朝鲜、琉球、南蛮诸国……大日本帝国更增扩大,则为大大日本帝国也。”著述虽然不多,但他开启了“大日本帝国”思想的先河。 $$本居宣长(1730—1801年)出身于商人家庭,日本“国学”家、历史学家。他是并河天民思想的承接者,也是引领“大日本帝国”思潮的先导之一。 $$本居是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皇权神道思想最狂热的传播者,他在《古事记传》、《玉胜间》等书中宣扬日本神话中的神秘主义,提倡使万民尽归“武士道”精神与行为。 $$他主张,必须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华夷秩序,要各国都前来向日本朝贡。在他的鼓吹下,上述学者蜂拥而上,开启矛头指向中国的“大日本帝国”战略构想。他是这样描绘未来的世界中心日本的:“如此,自东照宫大神(指德川家康)治理天下以来,断绝与中国之无益关系,愈加崇奉本国天皇。恩惠所及,世上又如春日明净,山野花草繁茂,万事渐复于古,成为诚足庆幸日益繁荣之时代。遥远各国皆来进贡,中国虽无国交,但其方物则每年百船千舶自然积载而来,为数极多,万物无不足者。(幕府)大将军之威势照耀于天地之间。彼国国王遂照理称臣,顺服于我,可庆可敬。” $$本多利明(1744—1821),日本经世学家,曾游历各国,调查地理、物产,并习学航海术。1798年前后著有《经世秘策》、《西域物语》、《经济总论》(《经济放言》)等书。他认为,日本要想成为“大国”,必须实行“开拓制度”,并举例类比:“欧洲各强盛国家,其本国虽小,但多有属国,亦堪称大国”;主张, “无论东洋或西洋皆有可属于日本之诸岛”,“即使侵犯他国,也应由此而增强本国,是乃国务”。他还把英国视为理想国家,认为英国与日本同属海国,然英国“本国小”而“属国多”。他期待“东洋有大日本岛,西洋有英吉利岛,在全世界,两者并列为大富大强之国”。为实现此目的,本多利明于1798年在《经世秘策》中建议,把日本国号改为“古日本”,日本应迁都至与伦敦同一纬度的勘察加,在与巴黎同一纬度的库页岛地方建筑大城郭,使日本成为“北方大日本帝国”,同英国并峙东西方。另据日本学者水野明记载,本多利明在其著作中主张日本应移地至“满洲、山丹(在中国甘肃)、唐太(库页岛)、琉球”。 $$佐藤信渊(1769—1850年),他首创“宇内混同”说,是为日本近代海外扩张的“原型”。佐藤信渊是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设想的“先锋”人物。1823年他写的《宇内混同密策》宣称:“皇大御国乃天地间最初成立之国,为世界各国之根本。”他认为,“皇国”理所当然地应“合并世界各国”,并“号令世界各国”。他同时明确指出,“合并世界各国”须讲求方略,“故此书先详述略取中国之方略”,“皇国日本之开辟异邦,必先肇始自吞并中国”,而征服中国必先自满洲始,盖“凡经略异邦之方法,应先自弱而易取之地始之。当今世界万国中,无比中国之满洲为更易取者”。他建议,日本天皇亲征,“取南京应天府定为假皇宫”,“中国既入版图,其他西域、暹罗、印度诸国,侏离谲舌、衣冠诡异之徒,渐慕德畏威,必稽颡匍匐,隶为臣仆”。他进而提出“中国征服论”,明示日本之所以视中国为最适宜的侵略对象,盖因进军满洲最易。他具体论述了日本各地区以满洲为基地,进而扩展的方案。即从满洲开始,自朝鲜共向北京,再向华中、华南等方向推进。如此,“数十年间中国全数底定”,中国“既入版图,其他如西域、暹罗、印度等国渐慕其德,并畏其威,必将隶为臣仆。故由皇国同意世界万国,并非难事。”明治维新后,佐藤信渊的一系列思想、方案为实权派大久保利通奉为上上国策。 $$吉田松阴(1830—1859年)平生崇奉山鹿素行学说。在美、俄两国逼迫日本开放门户、签订不平等条约之后,吉田松阴主张:“现应加紧军备,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指居住千岛、库页岛和北海道部分地区的阿努伊人),封立诸侯,乘隙夺取堪察加、鄂霍茨克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一如内地诸侯。且令朝鲜,纳人质,进朝贡,一如古时强盛之时。北割满洲之地,南收台、吕宋诸岛,以示渐进之势。”他在写给其兄的信中更进一步展开其韬略说:“我与俄、美媾和,既成定局,不可由我方决然背约,以失信于夷狄。但必须严订章程,敦厚信义,在此期间养蓄国力,割据易取之朝鲜、满洲和中国,贸易上失于俄美者,应以土地由朝鲜和满洲补偿之。”此言实为近代日本“征韩论”声浪鹊起的先导。他培养的上述许多著名弟子,也都是明治维新后大肆征略朝鲜、发动侵华甲午战争的关键人物。 $$日本近代史学家井上清引用著名军国主义政论家德富苏峰的评论是:“日本近代帝国主义的急先锋虽然是丰臣秀吉,但‘至为遗憾’的是,日本国民的帝国主义‘雄心’暂时地受到了压抑。不久,到了18世纪90年代,其‘复兴的第一声’从本多利明的《西域物语》中有关入侵勘察加、库页岛、满洲的论调上迸发了出来。而在下一代的佐藤信渊那里‘日本帝国主义这一只有在皇室中心主义之下才能被有效地和充分地付诸实践的真理’得到了阐明。(佐藤)信渊在其《宇内混同秘策》(1823年)一书中宣称:‘皇国号令世界各国之天理’是不言而喻的”。按照德富苏峰的观点,根据这一“天理”,“皇国要首先并吞满洲,继而将中国全部领土划入日本版图,而后从东南亚进军印度,‘合并世界各国’。”德富苏峰对各类军国主义“思想指导者”倍加赞扬,认为,“日本一切优秀人物必然是帝国主义者”。 $$在日本历史上,“帝国主义”曾经堂而皇之地被认定是“国策”,是日本生存、发展的唯一口号。对此,人们期待着日本人自己的反思。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