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国主义

作者: 姜长斌 日期:2005.06.20 点击数:30
学习时报

【作者】 姜长斌

【报纸名称】学习时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5.06.20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

山县有朋(1838—1922年)军人、政客,日本出兵参加1900年侵华“八国联军”的决策人。出身于藩阀门下。曾就学于松下村塾。幕末动乱时期任“奇兵队”军监和总督,十分活跃。维新后随团视察欧洲,回国后任兵部少辅。1872年任陆军大辅,负责制定《征兵令》,筹建新军,后任陆军大臣和参议,致力建立新军制,指挥镇压士族叛乱和农民暴动。1878年设日军参谋本部,兼任参谋本部长。1882年策划发布《军人敕语》。1885年任伊藤博文第一次内阁内务大臣,以后曾两次组阁,并任枢密院议长和第二次伊藤内阁法务大臣。中日甲午战争时,任陆军大臣兼第一军司令官,亲自临场指挥战争。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时,日本参加八国联军,统由山县有朋决策。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时,以总参谋长和元老身份指导战争。他以陆军大将、元帅身份成为陆军、“军部”、乃至日本政治的中心人物。作为元老,他把自己一派官僚、军官安插在政权各个机关,扩大势力。特别在伊藤博文死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事件时,正值山县有朋任内阁首相和掌控“军部”时期。他所制定的侵华计划具有决定性意义。 $$1889年中国山东发生义和团起义,势力蔓延至北京、天津等地,冲击外国使领馆。英、法、美、德、俄等国使团要求清廷镇压义和团。义和团事件原本与日本驻华使领馆、侨民无关。但据日本史书记载,1900年7月3日迂腐的清朝皇帝光绪竟以个人名义致电日本天皇,请求日本调停与列强争端。电文中称:“彼虎视眈眈者,其注意岂独在中国哉。万一中国不支,恐贵国亦难独立。彼此休戚相关,亟需暂置小嫌,共维全局。”其实,日本早已决心跻身西方列强,巴不得有个借口,与列强联手打击软弱之中国,从中大捞一把。在接到清帝电文之前即已答应英国要求,决定派出一个师团,参与八国联军。日本接到清廷电报后答曰:“自上月以来,各国派大军前往天津,日本亦不得不派遣兵员前往该地。”山县于1900年8月20日写了《关于北清事变善后意见书》,以指导日本外交。《意见书》对日俄两国势力争夺有如下战略考虑:“世之论经营北方者,欲乘此北清事变之机,将朝鲜全部划归我国势力范围;或以约许不妨碍俄国经营满洲,使我国经营朝鲜”,“此次事变,在彼(俄国)确为无上之良机”,然而,山县认为,根据甲午战争后确立的“满韩交换”原则立刻处理朝鲜问题恐非时机,理由是,“即令彼有意以经营满洲交换处理朝鲜,而北清战乱未已,满洲之处理尚非可议之时,彼既不能约定与处理朝鲜相交换,我方于理亦苦于无可强加之辞”,结论是,“莫如此时线性经营南方,并伺机与俄交涉,以达经营北方之目的”,“去朝鲜何必今日不可?谚云:追两兔者,一兔不得。方今各国逐鹿支那,光追南方一兔,捕获之后,再追北方一兔,犹未为晚也”。山县当时确立的“大陆政策”是“北守南进”。“中国……国家生气久已耗尽,自身无恢复之力”,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致误算”,“方案宜扩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地取得屯住军队、铺设铁路,裁决矿山等特权”,“计议此次善后时,亦应求贯彻此目的,于福建之外,应更将这划归我势力范围,”“果尔,则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则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在划定此种势力范围时……其界限应达到降息,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亦只宜依它日至形势而定”。两天之后,即8月22日,日军部训令“台湾总督”儿玉原太郎伺机占领厦门。8月24日、27日相继有日舰开赴厦门,日军登陆福建。日军的迅速行动引起英美德疑虑,深恐日本坐大,侵害它们的在华利益。英国表现最为积极。于是,山县有朋一派只好从厦门撤退,另寻时机。1903年1月,山县派直系军人官僚、首相桂太郎重提1898年以来的旧要求,与清廷交涉给予日本修建中国南部铁路权、购买大冶铁矿,其意图还是当初山县“北守南进”计划的继续。这一计划是,“由台湾而福建而江西以及浙江、湖北”。但是转年,即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战争爆发,日本忙于同沙俄帝国战争,争夺朝鲜、中国东北,“南进”计划暂时被搁置。此后,由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开启的日本进占中国之山东、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伊藤——山县军国主义鸿图大略”,终于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一步步“得逞”。 $$东条英机(1884—1948年),日本甲级战犯,陆军大将、陆海军大臣、太平洋战时内阁首相。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任日本关东军宪兵司令官。“七?七事变”前夕任关东军参谋长。1938年任陆军次官。同年转任航空总监。1940—1941年任陆军相(陆军大臣),积极主张扩大侵华战争,并准备对美英战争。1941年10月组阁,兼陆相、内相。1941年12月发动太平洋战争,又兼军需相和参谋总长。日本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于1944年7月下台。日本投降后自杀未遂,不久被捕。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东条英机飞黄腾达的升迁历程,反映出日本军国主义核心载体——日本军人的“灵魂”——“军部”迅速崛起,并凌驾于政府和整个社会之上的短暂过程。1898年5 月,第三次伊藤内阁因“地税增征案”在议会中失败而辞职时,伊藤推荐宪政党党魁大隈重信、板原退助等人组阁。接受组阁敕命的大隈重信推荐各省(部)大臣时,曾向天皇禀报:“唯陆海军难于荐举。”按当时法律看,陆海相还不是军人武官专任制,按说完全可以从文官中选任,但实际根本不可能。天皇只好敕命前内阁陆军相、军人桂太郎和海军相西乡从道留任。但是,桂太郎和西乡不是简单就任的,是在大隈首相答应他们坚持的“扩充军备方案”之后才肯入阁的。由于大隈—板原内阁中的陆军相、海军相是天皇直接任命,而不是由首相提名推荐的,所以军人陆相、海相根本就无意协助首相,而是伺机要打倒他。这就决定了“隈板内阁”必然是短命的,6月份成立,10月份倒台。接着,山县有朋大将、陆军元帅出面组阁。为了防止向后出现“政党内阁”或者不服从“军部”的政党内阁,1900年5月山县有朋主持制定陆、海军省官制,明文规定其大臣和次官只能由现役将官担任,从而确立了军人“专政”、文官地位“等而下之”的政治体制。这一制度使总理大臣从此难以指挥、控制军国要务,——除非他本人就像山县有朋那样身为实权派现役军人。陆、海军大臣实际是由“军部”送入内阁的代言人,“军部”成为政治生活中心。军费成为国家财政支出的首项,一般年份占支出的30—50%,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年份高达65—82%。 $$东条英机为日本军国主义典型继承者。20世纪40年代之前,他虽然只是日本关东军的一名“宪兵司令”、“参谋长”,但是因关东军在日本军国之中占有特殊的重要性,他得以一路爬升,1940年由关东军参谋长擢升为日本陆军大臣,并觊觎首相权位。 $$早在1931年“九?一八”之际,日本驻中国东北的部队就已拥有凌驾于政府内阁的特权了。关东军的前身是1905年日俄战争后留驻南满铁路和辽东半岛租借地(关东州)的守备队。1919年“关东都督府”改组为“关东厅”,掌握军队规模为一个师团,分别是铁路守备队、旅顺重炮大队和东条任职司令官的宪兵队。关东军司令部成为对外侵略的核心。它独断独行,制造炸死张作霖和“九?一八”事件,推进“满洲国”建国。关东军司令部由旅顺移至长春,其司令兼任驻“满洲国”大使和关东厅长官。1937年关东军兵力增至5个师团,是发动“卢沟桥”战争的主力。同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城,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大肆烧杀抢掠,屠杀30万人,被杀者主要是战俘、妇女和儿童。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关东军兵力达70万。 $$1940年7月近卫文麿内阁成立前夕,近卫与内定将担任陆军相的东条英机等三人,确定新内阁的国策:(一)加强战争经济体制。(二)加强日德意轴心体制。(三)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与此同时,充实“对苏战争必胜的军备”。(四)采取积极措施占领英、法、荷、葡之殖民地,建立“东亚新秩序”。(五)排除美国的“实力干涉”。(六)彻底封锁中国,征服中国。(七)提高国体精神,“建立集结全体国民的新政治体制”。最后一项所谓“新政治体制”,实际是解散一切政党和团体,内阁成了“军部”政权。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对苏“闪电战”,日本受到极大鼓舞,野心极度膨胀。9月6日,内阁和军部首脑在“御前会议”决定:“到10月上旬,如果达不到贯彻我方要求的目的,便立即对美英荷开战”。10月份日美谈判仍无达成协议的希望,陆相东条英机首先发难,强烈主张对美开战,因此与首相近卫发生分歧,近卫首相被迫下台。10月18日,天皇任命东条英机为首相。在东条的鼓噪下,天皇于11月30日召见海军大臣和军令部总长,询问对日美战争英机有无胜利信心,二人“以相当的确信来回答”有必胜把握。至此,天皇命令东条“按预定计划进行”。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在东条政权的统治下,整个日本成为一架战争机器。东条英机指挥日军对中国领土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1943年,日军转入守势。1944年7月日军大败于塞班岛,陆海军7万余人被全歼,日本本土陷入轰炸圈内。同一时期,日军在缅甸英帕尔战役中伤亡7.2万人。战局处于走投无路的困境。此时,日本保皇派“重臣集团”加强了对东条政权的批判。但东条并不屈服,一心把强大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手里,驱使宪兵镇压反东条活动。他决心把战争进行到底,实行退守本土,拼死“本土作战”、“彻底抵抗”。但重臣集团首先以追究海军相失掉马利亚纳群岛责任为由,迫使海军相下台,从而削掉东条“手臂”。1944年7月,东条内阁无奈之下终于辞职垮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