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何以仿德国不学英国

作者: 王少普 日期:2012.03.26 点击数:10
解放日报

【作者】 王少普

【报纸名称】解放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12.03.26

【版次】10:10-新论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王少普

近代以来,日本有过两次崛起,首先是明治维新实现的崛起。这次崛起使日本从一个封建闭关的岛屿小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是看过这段历史的人往往会产生两个疑惑:当时的日本在思想界盛行儒学,为何能迅速接纳西学?日本国体构制更接近于英国,为何最终效仿的是德国?或许,在文化因素中可以找到答案。

儒学,特别是朱子学,是日本德川幕府和各藩的官学,曾在思想界高居统治地位。朱子学即朱熹理学,是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发展,它吸收释道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重建孔孟传统,把“三纲五常”提高到“天理”高度,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合封建等级关系。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声称:“凡欲主天下者,必当通四书之理,苟不能全知,也当熟知孟子一书。”朱子学在日本的道德和社会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封建时代末期,朱子学的保守作用日益彰显。此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朱子学在日本的地位不如在中国牢固,较易被维新思想突破。

德川幕府时期的日本政体为双轨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实际上的最高统治权则由德川幕府掌握。这导致日本朱子学内部产生出尊王主义朱子学派与尊幕府朱子学派的激烈纷争。后者力图用朱子学为以德川将军为中心的封建统治秩序辩护,主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认为朱子学倡导的“三纲五常”应归结为对幕府的忠诚。但因天皇与幕府在名分上有君臣之分,这使重大义名分的儒者和幕府政治上的反对派强调尊王,反对幕府居于天皇之上。因此,尊王主义朱子学派虽遭幕府排斥,却始终有相当大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的倒幕派,便很注意利用尊王主义朱子学派的广泛影响,动员和组织倒幕力量。

朱子学对日本而言是外来文化,容易受到“异端”思想挑战。日本“国学”的倡导便是一例。18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及豪农力量增长,他们对封建等级秩序表现出强烈不满。以他们为基础的部分城市知识分子起而倡导“国学”,号召追求“大和心”(日本精神),反对“唐心”(儒家思想)和“佛心”(佛教思想),主张通过对日本古典文献的研究,恢复儒教和佛教传入前日本人的思想和性格。这对朱子学的统治地位产生了较大冲击。朱子学作为外来文化,不仅很难压制以“国学”形式出现的“异端”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排斥力量也较弱。鸦片战争期间,日本顽固派反对效法西方枪炮之利,要求坚持“以日汉之智谋而获胜之兵法”,遭到当时有识之士的批驳,他们的重要论据便是朱子学也是外来文化,既然采用朱子学不能算“好奇”,那么学习西方文化也不能称为“好奇”。

在日本,朱子学与加官晋爵没有直接关系,这使日本知识阶层更重视实学。日本实行固定身份制,没有科举制,幕府及各藩所需官员均由武士充任,基本世袭。日本知识阶层特别是下级武士出身者,受世袭制和门阀观念的限制,很难通过正常途径脱颖而出,往往转向追求实学。这种风气,使日本较易向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方向转变。

由于上述文化原因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明治维新前后,西学在日本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鸦片战争发生后的3个月,长崎町的高岛秋帆即上书主张“防蛮夷而熟悉其术,乃至关紧要之事”,要求“普遍改革全国火炮,充实防务”。此后,德川幕府也不得不向外订购军舰,翻译介绍欧美科学技术,并向欧美派出留学生等。随着开放程度的加大,加之攘夷受挫,与幕府对立的尊王攘夷派发生分化,一部分人认识到,盲目攘夷无法挽救日本,只有积极学习西方长处,才能有所成就,于是确立了开国进取的方针,并突破“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局限,将对西方的学习由技术层面提升到制度层面,主张实行“公议”,建立议会制,最终以下级改革派武士为核心,以豪农和工商业者的支持为基础,推翻了幕府统治,实行明治维新,为日本开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值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替帝国主义辩护的重要理论而流行,加上日本文化中固有的傍强传统,明治维新时期开眼看世界的重要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该思潮的影响。明治维新先驱者吉田松荫即主张,“当前应同欧美各国增进信义,在此期间养蓄国力,要分割易于夺取的朝鲜、满洲、中国,使之服从”;维新政权派出岩仓使团历访欧美等国,俾斯麦介绍的德国如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奋斗为大国的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使封建势力和传统被基本保存,为日本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绝对主义政权作了思想铺垫。

在上述文化背景下,后成为日本首任内阁首相的伊藤博文赴欧洲考察宪政,认为英国宪法中国王虽有王位而无统治权,与日本国体不相符;而德国政府虽采众议,君主却亲掌立法行政大权,主张日本应效法德国。日本按此方向,制定了《明治宪法》,在此宪法下,虽设议会,但以天皇主权为根本原则;以天皇为神,将神道国教化;规定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直属于天皇,赋予军人以特权,从而使维新政权带上了封建帝国主义的严重烙印,为军国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