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为何抛弃《论语》

作者: 暂无 日期:2007.09.25 点击数:20
苏州日报

【报纸名称】苏州日报

【地址】 地址1 地址2

【出版日期】2007.09.25

【版次】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

□秋 末 在于丹刮起《论语》热的同时,电视片《大国崛起》不露声色地热了起来。两热有何不同,前在衔接传统,后在中华崛起,不都如此,因素和成分肯定是有的。论与中国前途密切程度,两热不在一个层次上。 《大国崛起》说了九个国家,亚洲说了一个,就是日本。为何只有一个日本,本身就值得研究。片子在说日本崛起时,说到了《论语》,在崛起后又说到了《论语》,前为抛弃后为重新拣起。抛弃为发展为崛起扫除思想障碍,重新拣起为封建招魂,也为承接传统抵抗社会风气一概西化。一面镜子的两面都值得体味。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一带早就把两国衣在一块了。说是公元285年朝鲜有个叫王仁的学者到日本献书,其中就有《论语》,中国儒家文化就此进入日本。日本最早宪法的第一条就是孔子的“以和为贵”,还有“国非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的话。教育直接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孔子被封为“文宣王”,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与中国如出一辙。 到了十七世纪,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起来。至十九世纪中叶,日本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小国。西方列强以经商为跳板向东方扩张,商船打开了中国大门,也打开了日本大门。1840年的鸦片战争震惊了日本朝野,日本如不改革不学西方,清朝的中国就是日本。 日本派出一支四十多人的使节团,先后访问十二个国家,历时二十二个月,从议会制度到教学设置全面学西方,尤其是发展实业大兴科学技术,这就是使日本发生转折而崛起的明治维新。在此同时,明治维新果断地清理反省了儒学,抛弃了《论语》。 明治维新为何要抛弃 《论语》?原因不外乎两大方面:学习的方向改了,学西方了;儒学、《论语》不适应日本崛起和赶上西方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中西不能合璧,舍中学而取西学了。 历史的细节,往往蕴含着“大节”。日本遣使团在欧美采购兴国之策,什么都感兴趣,所见所闻,编辑了100卷长达2110页的《美欧回览实记》,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对普鲁士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感兴趣,对铁血宰相俾斯麦和参谋总长毛奇所说的“方今世界各国,虽以礼义亲睦相交,但皆是表面名义,于其阴私之处,则是强弱相凌,大小相欺”一席话,奉为至宝。日本有个人,可以称之为大学者,叫福泽谕吉,当时被称为明治时代思想界“国民导师”。他著书立说,一面竭力倡导学习西学,一面批评抨击儒学,脱亚入欧。他在《脱亚论》中说,“我日本国虽然地处亚细亚东陲,但其国民精神却已摆脱亚细亚的固陋”。在他的《文明论概略》中,对儒学的崇古观念、等级观念以及仁政思想,则进行尖锐批评,大力提倡对日本崛起有实用价值的“实学”。在他眼中,中学西学之别,西学是“实学”,儒学则为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学”。 撇开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侵略别国,福泽谕吉的思想为日本为世界种下祸根,还要反思下去;无可否认,单就明治维新而言,日本抛弃儒学抛弃《论语》是必要的有道理的。人们对比同时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一家失败一家成功,日本统治集团支持维新,国民思想要求维新,中国人从上到下以儒道为核心的旧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没有彻底摧毁,阻挡了改革,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已经进入血液的文化思想,要全部清除是不可能的。还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引起日本保守势力的反对,他们以文明开化伤风败俗为由,提出加强“忠孝节义”的主张,使得“忠君爱国”为核心理念的国家主义教旨逐渐占据支配地位,连《幼学纲要》中也充斥“忠孝仁义”的学说。它的反动作用,在侵华日军身上,中国人民可以体味得到。这表明,孔孟之道即使在现代化的背景下,仍然可以通过忠君,成为统治工具,成为侵略和杀人武器。日本反对清理封建残余并没有画上句号。 不过,明治维新的成功,日本的崛起,还是有值得记取的地方。《大国崛起》(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日本的崛起过程呈现出所有后现代国家的一般特征,即:变革的压力来自外部,而不是本国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变革当中,国家政权起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而建立一个愿意推动变革的强大政权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明治维新还表明,愿意推动改革,在于确立务实的能推动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是主要任务中的灵魂。《论语》,儒家,无助现代改革。 论改革,论发展,中国人读近代史,比读《论语》重要一千倍。

3 0
相关文章